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二

2022-11-15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二 ——养成良好学习卫生的习惯     进入课堂,一半以上的学生带着眼镜,坐在后面的同学吃力地看着黑板;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少学生因为视力原因限报专业,无法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在求职时,不少人因为视力原因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   这样的场景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最近又看到了一组数据称我国近视人数达6亿人(也有称7亿人)以上,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比例接近70%,小学生也接近50%,问题之严重甚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致使加强青少年近视预防工作成了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那么,作为教师和家长可以在近视预防中做哪些工作呢?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用眼知识的养成教育,做到:1.在读写时,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 。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2.在阅读时,选择的场所光线要充足、适度,最好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4.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能长时间看电视、手机,更不能养成用手机玩游戏的习惯;为使用电子产品立规矩,如看10分钟必须休息……5.学习间隙按规范做好眼保健操、眺望远方、闭眼小息……二、老师和家长给学生做出表率老师是学生的导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师长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做到:1.掌握科学的用眼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眼睛,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2.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尤其是玩手游),不躺着看书……3.带着学生一起保护眼睛,如做眼保健操,进行户外运动、眺望远方等。     学生的视力保护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效,这也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本文作者:杨希发,特级教师)

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

2022-11-15

俞国娣丨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我们真的需要要去改变学校里学生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保证,正是基于对这个理解,我们一直在实施的小班化教育就这样被提炼出来了。我们想围绕学生的素养发展进行,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在内的一系列的探索。1998年开始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深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构成了全视角模型的实践成果。我想将这些内容与大家做分享。  我们对教育现状进行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提出。  1、学习内容碎片化,不利于迁移。课堂结构的系统化、结构化不足,造成了学习是割裂的、零散的。为什么我们让家长不在作业本上签名,我们是基于对课堂的研究,对于教师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作业本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对话。如果家长不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想是不是起点会找的更准些?  2、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其实,小学生根本不会考虑中考和高考,小学生的功利化导致了学生的有限成长。  3、学习方式单一化,不符合多向度的学习场域。我们听了各种分享,仿佛是燎原之势。反观每一节课,其实还只是交流,还没有完全可以燃遍基础教育的大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缺失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均衡的发展得不到满足。   归根到底,我们要从学习出发,全视角的审视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的素养有哪些?如何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怎样才能对素养进行测评?增长性评价是不是只能停留在学科交流里面,是不是对学科才有增长性评价,这是需要去思考的。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有持续的内生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内容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相应的课程布局是怎样的?根据每种学习特性的不同,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学习空间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像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反观。  我们从1998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我们第一个阶段是教学实验。80年代初进入教学实验,那时学了好多教学理论,我认为做教学实验在今天还是很有需要。当时,我们做的是教师包班、教师协同、课程综合、建构主动,我们用了现代技术来细分标准。  我们的研究方式是设计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完善。以国家课程为纲,结合学校特点,切实有效地落实。就初始模型探索优化构建“三位一体”全视角学习模型、形成主题式+情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机制、创设协同合作的活动策略。接着,我们就成型模型深度实践;夯实课程体系、学习机制、活动策略、着力打造学习模式的“两翼”支持系统: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成果凝练与推广。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贯穿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地学习。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在这个模型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第一,我们理清了学习模式的主题,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每一个”这是一个关键词,“真实而有意义”是一个关键词。因为,我们学生遇到的都是真实世界的。凡是上到写景色的文章,我们会让学生做导游,学生是直接介绍真实的场景的。我们特别要求是真实的,学生可不可以发现真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杭州立交桥的真实问题,北京立交桥没有的问题,杭州的立交桥上有红绿灯,立交桥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立体交叉回避红绿灯,审核者不够到位,就有了红绿灯。我们学生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立交桥为什么要有红绿灯,当时我上一年级的课文,北京的立交桥,上一条下一条左一条右一条,学生提了很多真实性问题。杭州市的七部委的团委书记带他们的技术人员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实的对话,后来有些学生的方案居然采纳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  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有内容的有用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孩子如何体现自己的成就感,就需要反复操练,对于降低难度考试,我认为是可以去探讨的,这个难度系数是要慎重的,所以任务要有一定挑战性。特别是过程的互动性,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返观原来的问题,这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状态。我们创构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核心系统,是主题式+情景化的课程体系,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社会与实践、数学与科学,我们是把国家课程综合成了五大领域,课程的边界就不再那么清晰,课程就会渐渐地综合起来。我们第一个模块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模块是拓展课程,第三个是定制课程。定制课程是落到各个领域的,定制课程不只为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长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关心到每一位孩子。“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与教,这样的机制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只有校长想明白了,才能够走出一套系统。协同教学方面,我们主要是包班协同与主题协同。包班协同指的是两位及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完成一项教育任务,两个老师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是共同去进行的活动。系统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转变,学生学习样态的五个变革。体验式学习、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等,我认为是值得与大家分享。我们提出学习的主题,然后引导助学。为孩子学习助力,助力孩子学习,就是我们说的“赋能”。互动交往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例如,我们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策略,是连续性的,因为要让所有老师都会做。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观相同,是要有相同的行为方式的,如果教育价值观相同,但是行为是相反的,还是只是校长的理念而不是教师的理念。因此,我们要有共同的行为哲学、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我们将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分为18种方式。我们进行了时空重构,整个校园建成了一个教育综合体。有探究体验中心、听觉艺术中心等,所有的空间在这里都是开放的,学生和老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今年10月份,我们印刷了一本书是关于崇文学生的多元评价的。我认为学习评价是一种价值回馈,如果评价方式不创新,是很难做到突破的。我们只能在实验期间,或者课题研究期间去做一些改变。  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我们都进行了改变。学生的评价系统设计从单一维度走向多元维度,学习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我们希望给学生进行浸润式的评价。如果是指标性评价,其实会扼杀老师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都是有标准方式的。  在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学校开辟了轻负高质的素质教育新路径,重塑了教师成长新样态,探索了乐学善学的学生培养新模式,打造了学校发展新高地。杜威曾经描述过三种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的教学只关注眼前这节课,第二层次的教学关注到整本教材,而第三层次的教学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二十二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而努力,而未来我们会继续做这件事……(作者俞国娣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文是作者于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0年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演讲,论坛主题: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文中内容是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本文选自:中小学校长论坛公众号,未修改)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前言

2022-11-08

前  言关于学习习惯,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学习习惯,也称studying habits,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古代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数千年前便作出这样的总结:“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习惯改变命运,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坏习惯自毁前程。笔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总结30余年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要想在人生中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只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此,对影响学生学业成长的若干因素进行潜心研究,遴选了对中小学生影响比较大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旨在与教师、家长和学生分享,在“双减”的背景下,为教学“减负增效”,做到“减负”不减质量,“减负”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科学、健康成长助力!为培养“五育”并举的高素质公民加油!由于水平所限定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杨希发,男,1963年2月生,特级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曾任天津市宝坻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宝坻区教育学会会长、天津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有《整体推进 人人参与》《“构建三元教学体制的实验研究”研究》等多篇论文省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天津市创新杯论文、“双成果”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主持了《构建三元教学体制,推荐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农村区县建设本地区教学网络资源的实验研究》《农村地区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等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构建三元教学体制的实验研究”研究》《农村地区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农村地区学区化教研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分别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构建学区化(联盟校)教研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实践研究》2020年1月9日向全市展示推介,并在珠海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教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推介。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一

2022-11-08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一——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培育和引领”,为此把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纳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中。可见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学校,不少学生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教科书没有多长时间就损坏了:书皮褶皱、甚至残破不堪;各种文具随意乱放,杂乱无章;不少学生不爱护公共财务,教室里随意打斗,不但使教室凌乱,甚至损坏桌椅......在公园、景区,有些孩子嬉戏玩耍,随意在草地上踩踏、毁坏雕塑、乱涂乱画、损毁健身器材;包括有些成年人在游玩的过程中刻下xxx到此一游的留言,损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对此,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太不懂事了,这么大的人怎么一点修养都没有......不一而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这样?都是不懂事?完全是素质问题吗?我的答案:不全是。那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习惯,行为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简单说教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从小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见效的。其启蒙教育应该从爱惜学习用品开始。开学了,老师要反复向学生渗透保护学习用品的道理,并引导学生做到:发新书了,用书皮包起来;每次把书用完,细致地整理好放回课桌相应位置或书包;封面脏了,擦拭干净;书边卷了、作业本有褶皱,把它抚平、压实;作业时,写错字了用橡皮轻轻擦干净再修改;文具用完,放到文具盒里相应的位置......进而,教导学生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下课了轻轻起身,把书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好、桌凳摆放好后离开;做值日时,搬动桌椅要轻拿轻放,墩布、笤帚等用完清洗干净,放到规定位置摆放好;在校园里玩耍,注意不要损坏公共物品,不乱扔杂物,发现地面上有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要求学生在校外遵守社会公德:到公园、景区里游玩,不踩踏花草树木、不乱刻乱画、不毁坏景区里的物品,爱护景区里的一草一木;在社区,遵守社区规范,把主题教育课程开到社区:如开展我是环境小卫士、我是小小清洁员等系列活动,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拓展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通过系列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贯穿教育的始终。我们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公民素养会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本文作者:杨希发,特级教师)

抓住“新、趣、情、思”四字,让学生爱上学习

2022-11-04

于漪:抓住“新、趣、情、思”四字,让学生爱上学习于漪 教学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态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学生的内在态度指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又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在态度,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改变目前学生学习不佳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她提出了“新、趣、情、思”四字法则,为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启示。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中,分为“教与学”两种相辅相成的模式,不仅有教师的输出,对应的是学生的吸收与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吸收的知识就会越丰富,反馈到教师的部分则更加深透,对教师教学的改进亦有不可或缺的帮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有言:“热爱就是成功的秘诀。”热爱不仅适用于物理化的科学,同样有益于语文的教与学。日下,不少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对学习视若无睹,我认为这是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对他的吸引力,是否上课对他们来说相差无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教师的单向性“产出”,不顾学生的意愿,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肆意传授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即学习内在驱动力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学生毫无兴趣,获取知识不积极,纵使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得如何优质,表达的观点如何深刻,而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只有与学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驱动力是克服厌学困难的有效途径,但是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家长、教师,乃至社会逐步地培养,激发内心的崇敬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过程至关重要,要做到“目中有人”,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正中央,以学生为本,只有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进入学生的世界,心心相印,不断地加强沟通,才能将所有获取到信息为教学所用,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高质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何发挥“指向标”的作用,引领学生爱上学习呢?我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01新——保持新鲜感“新”是指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反馈,具有双向互动性,因此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千课一面,实时保持新鲜感,追求新奇的传递。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展现出“新”的特征呢?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文章,抓住各种文章的个性,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例如我在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描写的时候,很少使用重复的名词术语,要教出每一篇文章的特点:介绍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说是一幅恬淡的水彩画,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教出四幅图画是以横式的结构大面积铺开的;而《海滨仲夏夜》则是另外一种景色,我教学生把握住以时间推移的线索,主人公是定点观察海边的仲夏夜;在讲《香山红叶》的时候我就带领学生一同跟着文中的老向导身临其境去游香山,看红叶,体会漫山遍野的红色,让学生自己解说观察到的景色,复述游玩后的心情;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要教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眼睛,以“温晴”领略济南的冬天。其次,教师不能简单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教学,而是要以多维度、全方面地开放性总揽式教授课程,从多方面刺激学生学习欲望。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以书本为主,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不同文章之间的对比。从古至今或是由中及外,许多的知识都可以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02趣——增强趣味性“趣”强调的是教学课程要富有趣味,使学生流连忘返,让学生如坐春风。因此,课程必须设置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才能觉得趣味无穷,推动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怎么样才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呢?首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会加入直观演示,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直观演示教学是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正确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藤野先生》的时候,用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来展示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将抽象的文章内涵化为具体的照片体验;我还专门去城隍庙购买核舟,为了在讲《核舟记》时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讲解《记一辆纺车》时,我就请学生模仿《周总理纺线》油画上的纺车,画出纺车的模样,对不悉知传统纺车的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更直接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直观演示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以及分析能力。其次,“抓点成线”同样也是增加趣味性的窍门。要学生一开始就阅读整篇文章,还要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等等,这是很困难的,甚至会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先打好铺垫,抓住点,连成线,形成面,织成网,促使学生自我形成文章的脉络网,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例如解析《荔枝蜜》,我就想到通过对“蜜”一字的字形结构分析来引导学生。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蜜”字,让学生解答它是什么样的结构。那有同学就回答了,“蜜是上中下结构,最下面是个虫。”“那通过虫又能想到什么?”她就回答说:“小虫子,蜜蜂。”这样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学习,串联成文章脉络。     最后,制造悬念。不但可以顺应学生求知新奇的心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例如论说鲁迅先生《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我会这样在开头介绍:“凡是学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也无不被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他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当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的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增强学生自主理解性,兴趣就来了。悬念法可运用于课程的全过程,课始激兴趣,课中见深度,课尾泛余波。03情——打造入情场“情”关注的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学生尚处于语文学习的发展期,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要做到“入情”,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入情,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有情感,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从而深刻领会学习的乐趣。该如何入情呢?首先,教师必须要自己先行对文本情感进行体察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文本材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生活经历等,这样才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情感,深入到作者情感深处,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我在上课前一言不发,就只在黑板上写下:“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话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我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献身精神后,向学生展示我的“入情”。我要求自己不断地与作者情感碰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打造学生入情磁场。情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就像一个磁场一样让学生浸入其中,不知归处。创设有效的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使学生在情景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入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触摸文本中的情感,逐步提升学生入情的境界。在我创设的情景下学习,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闻一多先生当年讲演的那个会场,切身体会到他拍案而起的英姿。最后,可以加强实践,强化学生的入情体验。为学生搭建入情的平台,提供学生排练情景剧的机会,将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促进阅读与其他表演形式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加快入情。04思——加强探究性“思”聚焦在智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思”不仅指思考,还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倡探求,做探索性研究,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不能持续依靠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和能力的培养。而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智力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问题的机会,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带着开创性思维的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文章的妙处,大胆提出创新性问题。那么如何推进学生做探索式研究呢?首先,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指导、规范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景中进行研究。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培养独立意识,亦可以组队合作,建立团队理念。其次,适当点播,诱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为研求方向困惑时,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顺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切勿违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因此要求教师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兴趣是学习的基石,热忱也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于内心,教师要培植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他们的学习愿望、动机、态度加以重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知识的“乐之者”。本文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编辑推荐,选自河南校园融媒体中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本文选自:校长传媒公众号,未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