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2-06-29

在这里读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深入理解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试题情境,恰当使用高考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第一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总体特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梳理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正确的研究方向、目标和科学的路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引领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在高考的各项工作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高考评价体系是以价值为引领的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考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落实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评价导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也关系到教育根本任务的整体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落实效果,确保高考评价的正确方向。这种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整体上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根本任务,进而围绕立德树人确立了高考其他两项核心功能,即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引导基础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德为先,确保高考工作的各个方面均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从根本上保证高考方向正确,保障教育评价正向作用的发挥。第二,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核心价值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要求学习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意识、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对核心价值予以重点体现,而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应用,也强调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各学科制定的命题指南,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确定与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确保将核心价值落实到每个学科中。在实现机制上,高考评价体系探索出测量学生核心价值水平的有效方式,即以充分体现核心价值的问题情境承载考查内容。这些问题情境往往是复杂的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学生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才能够有效思考和解答。学生的回答将反映出其核心价值水平。恰当而丰富的情境设置使核心价值可感可测,确保价值取向对命题实践的引领作用。二、高考评价体系是系统的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整体性。“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整体。三者彼此关联、协调一致。“一核”作为总体目标,体现在“四层”“四翼”中;“四层”围绕“一核”目标并遵循“四翼”要求进行设计;“四翼”对“四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出具体要求,从而确保“一核”目标的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三者共同发挥作用。第二,层次性。首先,“一核”“四层”“四翼”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核”是考查目的,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是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是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其次,三者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核”规定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而“四层”“四翼”是实现“一核”的具体路径。第三,稳定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党的相关政策要求、国家选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诉求,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借鉴国内外先进测量理论和实践成果,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些因素具有持续性,在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的变动,从根本上保证了高考评价体系功能、结构、内容的相对稳定。这对保持人才选拔的有序性和维护基础教育教学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适应性。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其整体架构具有稳定性,但具体内容将会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灵活的策略应对现实中的新问题,更好地实现高考的功能。三、高考评价体系是科学的评价体系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内容改革又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正确的方向、路径、方法和程序,以确保高考这一教育关键环节评价科学、指挥得当,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三者有机统一中的作用。第一,在研制方向上,高考评价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政策依据,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考查依据,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上游与下游、理论与实践、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在研制路径上,高考评价体系广泛吸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是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及评价测量等领域成果的集成与创新。高考评价体系既体现达标意识,衔接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对接其内容范围,符合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又具有前瞻意识,衔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依据高校选才需求,充分考虑各类高校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第三,在研制方法上,高考评价体系采用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确保其在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并能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第四,在研制程序上,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不仅多轮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而且根据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命制试题,在全国多个省市完成多轮试测,以确保理念的先进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四、高考评价体系是创新的评价体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新任务,高考评价体系重新界定高考的功能定位,转换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模式,为实现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从而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第二,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的评价理念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国家选拔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高考的评价理念也逐步与时俱进、升级换代。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内容改革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内容拓展至包含价值、素养、能力、知识的考查内容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新理念,并通过严谨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完成了基于这一理念的“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三,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长期以来,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考查的知识内容范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评价。无论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还是从衔接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来看,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即考生素质的达成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这一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体系,由此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多维立体评价模式。第二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概念和重要关系一、“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需求都对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的水平。(一)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1. 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体现为立德铸魂。高考要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要充分发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各学科育人优势,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全面系统、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2. 突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高考是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制度,肩负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重任。合格新生的选拔标准,不仅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包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不仅包括智育的要求,更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要求。其中,又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即通过高考的考查,使具备较高政治觉悟、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学生脱颖而出。3.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客观上对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考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查要求和形式,都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产生重要影响。高考评价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融入考试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考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根本目的是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促使基础教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高考评价与基础教育教学一起形成德育合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并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从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其选拔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乃至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服务选才不仅是高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存在的依据,也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和使命。1.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高利害性与选拔性使其成为国家政策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传导器,不同的考试取向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高等教育的起点始于高考,高考的内容选取与价值导向将对大学新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构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考的人才选拔要求必须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与培养要求相契合,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取也必须与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新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契合。因此,高考必须始终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要求,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 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加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世界各国国力竞争逐渐加剧。在未来发展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出大批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理念的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改革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考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高考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确保选拔出高质量的人才。3. 助力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维护高考不仅要保障国家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应助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推进。高考不仅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机制,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形式,高考公平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排除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考生能够凭借真才实学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高考促进了社会的纵向流动、横向流动与区域流动,疏通了社会流通渠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组与稳定。因此,高考也因其在公平性方面的优势而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三)引导教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反拨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使用得当可发挥其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用不当则会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偏科等后果。考试与教学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二者都统一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二者又相对独立,遵循的规律、呈现的方式和实施的路径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二者协调发展时,形成“教考和谐”的局面,会推进教育的进步;当二者不相匹配甚至产生矛盾时,就会阻碍教育改革的推进。在考试与教学的矛盾运动中,教学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考试,虽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却对主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反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矛盾的发展;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高考科目和内容设置对中学教学存在较大影响,在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局面的同时,也造成“不考便不教、不学”的弊端。新一轮高考改革更加强调育人功能,因此,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始终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实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共进,注重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对接。高考改革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发挥关键的、积极的导向作用,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和扎根。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高考设计命题内容的依据之一。新一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高考评价体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通过考试评价手段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方式中,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考查内容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在整合以往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自然融入,强化共同基础。优化后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高校人才选拔。在试题命制层面,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2.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部分高中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机械重复训练、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不足、忽视高阶能力发展等问题。因此,新时代高考在助力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大有可为。以考查要求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础性。高考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同时,“四翼”也十分注重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在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上,高考命题在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的考查,优化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形成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促进教、学、考的有机统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3.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因此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更加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自我提高。因此,高考不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变革,更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考从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着重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从而为社会培养可塑性强、能持续学习的人才,助力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四)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统领作用,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结构严谨的整体系统,体现了高考在教育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立德树人对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其次,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内在的关联。服务选才功能坚持科学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通过“以考促学”更好地引导教学,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学功能充分发挥高考积极的导向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考选拔出的人才更加符合高校的需求。两者共同作用,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二、“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一)“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原则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 适切而充分首先,“四层”的构建应适切恰当,符合实际。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都是高考能够考查并且应该引导的内容,历年的高考命题也积累了充足的实践经验。其次,“四层”要有足够的容量,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纳入其中,涵盖素质教育的主要层面。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它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的、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最基础最持久的思想观念体系,是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特性不同,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组织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调动运用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是在对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政策、高中课程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和国际相关教育测评框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具备的、支撑学习者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支撑和前提。通过学科素养导向,可以对考查内容中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取效率,并促进其对所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运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关键能力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高考“四层”考查内容中的关键能力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关键能力学科化,在整合高校专业学习的能力要求、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业要求以及历年高考考查的各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取精用宏、合理整合而成的。与各学科此前的能力要求相比,关键能力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如阅读能力虽然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但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二是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形式和教学实际情况系统整合、掇菁撷华而成的。与此前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相比,必备知识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有所更新,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新认识、新成果,如思想政治学科及时吸纳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有所增删,如数学学科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三是考查方式上有所变化,减少对静态知识的考查,而将考查点放在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的知识上。2. 明确且连贯“四层”考查内容之间的界限清晰明确。其中,核心价值与必备知识的区别比较明显:核心价值属于思想观念;必备知识主要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态呈现。学科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它与关键能力的共性较多,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素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即核心价值的指导;二是学科素养主要用于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三是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更强。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基本驾驶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即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则具备了学科素养。“四层”考查内容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始终突显核心价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理想追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四层”是相互连接贯通的。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轻视知识和贬低能力的倾向:如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割裂开来;或者将知识视为能力和素养的对立面,认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矛盾的;或者站在素养综合性的角度认为能力已经过时。这些看法不仅是机械的,而且是错误的。首先,二者既自成系统,又互相关联,不存在脱离了知识的能力,更不存在脱离了知识和能力的素养;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高素质的学生必然是在知识方面有较多积累、在能力和素养方面有较好发展的学生。作为有机整体,“四层”考查内容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力是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3. 承前亦启后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应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高考的桥梁地位决定了高考必然同时面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高校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两个“国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双重参考依据。因此,在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具体内容时,既要具有达标意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对接其内容,符合其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意识,依据高校选才需求,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四层”是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需要达到的素质。通过“四层”考查内容,高考实现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良好衔接。(二)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领作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正是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主要包含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内涵,全面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核心要求,并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1. 核心价值与“六个下功夫”的关系基于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核心价值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部分涵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四个指标。其中,“理想信念”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爱国主义情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维护祖国统一;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认同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部分,核心价值涵盖“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五个指标。其中,“品德修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它要求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奋斗精神”要求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2. 核心价值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教育关键环节,高考必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中的“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两个指标涵盖了体、美、劳的意识和观念。“健康情感”要求学生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劳动精神”要求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3. 核心价值引领“四层”考查内容作为考查内容的第一层,核心价值既是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其他层次考查内容的总航标,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必须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因此,为了考核学生核心价值的水平,考查内容的选择应该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值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从而测量出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三)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高考各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能力也比较广泛。为准确考核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定位为应对生活实践、应对未来的学习或者高等教育的学习,聚焦于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即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确定应考查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如图2所示,“四层”考查内容是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四个层面,以“学科素养”为连接层实现了四层内容的融会贯通。(四)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高考能够通过基于教育测量学相关理论与技术获取的考生(常模)能力分布,了解其实际认知水平,从而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区分,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服务。将能力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不仅符合高考的客观实际,也是衔接高考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与基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时代高考命题工作有效连接,确保新时代高考“四层”考查内容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实现其考查效果。从“四层”考查内容的外在显性效果看,关键能力也是非常直观和明显的。将关键能力作为整个“四层”考查内容的重心,是推进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测量学的规律性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关键能力也有所差异、各有侧重。例如,对于语言类学科而言,语言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对于自然科学类学科而言,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则是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五)考查内容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定位。高考改革必须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同行,共同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促进“学—教—考—招”有效衔接,着力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改变以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单一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表达。高考评价体系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使高考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契合。高考从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到对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不断丰富考查内容,有力推动了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实,进而有效助推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三、“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一)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当为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牢固的地基。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例如,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试题命制中必须尽量涵盖。(二)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素质教育是内涵丰富的全面发展教育。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例如,设计一道关于某工厂选址的试题,就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境保护、地方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会涉及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三)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培养中,应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四)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和以往教育理念中的智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创新性的强调。高考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因此,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例如,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质的结构、发现或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反应或合成方法、构建新理论或新机理、探索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对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规律等。总体而言,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科学评价体系:它既是理论体系,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也是实践体系,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提供依据。作为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可以供教育教学人员通过“四层”考查内容评价学生素质内涵,以“四翼”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也可以供教育考试管理人员根据“四层”规定的命题内容以及“四翼”规定的命题要求,有效评价高考试题本身的质量。四、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一)情境与情境活动的定义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根据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内容的问题情境是通过文字与符号描述的方式即纸笔形式进行建构的,而情境活动也同样是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形式进行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二)情境的分类和情境活动的分层基于知识应用和产生方式的不同,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情境中的问题时,必须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基于情境的复杂程度,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情境活动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中,需要启动的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即面对问题时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可解决。因此,通过这类情境测评出的是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该类情境活动主要取自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方面,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评价其价值取向、测评其学科素养水平,从而发挥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高考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回归人类知识生产过程的本源,还原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符合人类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规律,为解决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三)情境和“四层”“四翼”的关系基于已有的实证调研和文献分析研究结果,高考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情境活动来考查学生在“四层”内容上的表现水平。不同学科的情境活动不同,同一类型的情境也存在层级差异。命制试题时要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情境,发挥不同水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功能,共同实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同时,由于情境活动不同,情境与“四翼”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简单的情境活动即考查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情境活动,主要对应“四翼”中的基础性要求,也包括一定程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综合素质,即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体现了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四)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基于“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的关系,高考命题应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性为主的试题。高考设置的考查科目是考生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命制试题时,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这一类型的试题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基础内容,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只有根深基稳,才能枝繁叶茂;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二是综合性为主的试题。高考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在命制试题时,应根据考查的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由此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三是应用性为主的试题。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四是创新性为主的试题。当今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性试题命制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进行编拟,使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此类问题情境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新规律、研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为制定新政策、开拓新领域提供支撑的能力。总体而言,这种类型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创新性”。综上所述,根据“四翼”考查要求,高考命题需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命题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筑牢知识基础;试题之间、考试内容之间、学科之间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状的知识测评框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采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后记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教育部领导下承担高考命题工作,始终将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作为命题工作的重要基础,多年来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随之启动。为使高考内容改革研究更能体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保证改革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系统,实践指导作用更为持久长效,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的工作部署,创造性地提出构建高考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想,并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片区,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广泛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家政策文件、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基础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次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内容的精练呈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构建,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编写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教育学者、高考学科测评专家、课程标准研发人员、中学教师及各界相关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谨对上述参与和支持本书研究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错谬之处提出批评指正。(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于未能查出明确的作者姓名,故未标注,如涉嫌侵权,请联系本栏目撤稿或标注。)

【高考】“双减”后首次高考,从语数外试题看教育评价改革信号

2022-06-29

【高考】“双减”后首次高考,从语数外试题看教育评价改革信号2022年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具有不同寻常的特别意义,因为今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同时,今年也是新教材与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年,本届考生也是第一批使用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生。三大主科的高考试卷释放出多个重要的教育信号,陈老师梳理了今年高考试卷中所传递的7大信号,分享给各位家长及圈友(文中试题解析内容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资深专家)。01“双减”之后首次高考试题回归基础、回归教材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重视与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联系,这种联系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活用、化用,而不是简单的把课文作为命题素材。其目的是引导教学重视灵活运用教材来落实《课程标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聚焦在有效利用课内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单元学习任务”是新教材中极为重要的内容,2022年北京卷命题重视与单元学习任务的联系。大作文(1)是在新教材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学习任务基础上的深入转化,体现出对任务背后探究与反思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理解和重视。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关注数学本质,引导教学回归课堂,一是试题内容紧扣课标和教材,如第16题、第17题都是解三角形和立体几何的基础性问题,第19题、第20题是解析几何和导数问题,这四道题所考查的知识都是高中的基础知识,所使用的方法也是通性通法。二是试题关注数学本质。如第10题以平面几何切入,研究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解决(建立直角坐标系,转化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求解;所求向量数量积最大的问题;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第20题和第21题分别考查导数和数列的本质,使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强调主干知识运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如,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对语义、语境、语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常用词汇的准确运用能力。考生需要结合词汇知识、语篇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02关注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5题提供《红楼梦》第一回中涉及《石头记》等五个书名的文本片段,要求考生解释不同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进而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试题看似专业性较强,实际上仍是指向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主线情节、核心主旨、主要人物、艺术手法、悲剧意蕴的理解、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其中三个书名进行解说即可。试题体现了联系教材的导向,教材《红楼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提示重视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理解主题、解说书名与主题思想等,这些要求与试题考查方向一致,引导教师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途径与阅读方法。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所选素材均为语篇真实的英语语言素材,而阅读理解能力是读者与这些文本的互动能力,需要考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对书面语篇传递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等深入理解。书面表达第一节第43题,题目有一定开放性,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着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分析、评价与创新的能力。03考查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汉书·贾谊传》,在对比中强调注重礼义教化的治国之道,并涉及个人成长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简洁严谨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认识与热爱,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以礼义治”“以刑罚治”的对比辨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设置创新和思维深刻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第20题(Ⅲ)二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这一创新的设问打破常规,需要学生固定一个变量,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把二元的问题转化为一元的问题去处理。考查学生将多元与一元,动态与静态,变量与常量,高等与初等,等进行辩证思维的能力。第21题属于综合题,综合了新定义、集合论、归纳法、排除法、演绎证明等思想和方法,考查学生创新能力。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鼓励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内涵精髓和作者态度意图。 如,在阅读理解C篇和D篇的试题设计上,加大了对考生篇章概括、推断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挖掘篇章的深层含义,读懂言外之意。此外,试题鼓励考生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个人想法和见解。如,书面表达第一节第43题具有审辩性和开放性,考生需从少年的创业经历总结其优秀品质,并与自身相关联,通过思考和筛选,对主人公某一项优秀品质进行评价,展示考生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认知层次。04重视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第1题、第3题,其命题思路是基于材料情境设计的真实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理解从文中获得的古籍的知识,运用知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判断,这样既考查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体现出综合考查的思想。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突出对数学应用和跨学科的考查,如第7题选取绿色冬奥会为情境创设数学问题。问题呈现了二氧化碳的三相图,该图可以使学生了解跨学科的知识。通过设置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树立有责任的公民意识。第18题以体育铅球比赛为背景,考查统计学中预测方法与步骤的全过程。在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比赛中,预测比赛结果是体育比赛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热门话题,通过解决此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重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考查路径,进一步凸显素养立意。试题设计以情境任务为载体和驱动,以知识、技能和策略等要素为手段和工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和导向,促进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语法填空一题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语篇为单位和载体考查语法知识,体现了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阅读表达第42题和43题具有一定的审辩性和开放性,着眼于考查学生在创新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第二节创设了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注重在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05试题凸显开放性和选择性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开放则体现在具体情境下,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合理的个性认识的鼓励:微写作三道题都注重关联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锻炼自己的言语实践能力。第一题是学校要举行新社团“悦读会”,围绕审美愉悦写启事;第二题是设计核酸检测的“两米线”的标志,相信学生对此有话可说;第三题虽然没有真实的情境,但学生可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中的闪电现象,再赋以情感和内涵,相信也能写出好作品。试题通过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考生由于生活积累、思考深度的差异,形成多元开放的答案的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通过创新题型,设计条件或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等多种方式,体现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第14题通过含参的动区间分段函数来设计问题,按照0与1为分界点分三种情况对参数进行讨论,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第15题设置了一个无穷正数数列,考查数列的增减性、估计数列项的范围、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解决此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放缩的思想,递减数列的定义,数列的下界,反证的思想等去推证和证伪,考查学生对于高阶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的能力。北京卷在命题技术和评分量表上进行持续探索。如设计分层赋分试题。优化了试题的区分和考查效果。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表达第42题和43题具有一定的审辩性和开放性,着眼于考查学生在创新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第二节创设了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注重在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06通过试题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导语中提到“网络时代”和“疫情期间”,提示学生要联系、思考时代特征和自身经验,引导考生以“经历与见闻”为素材依据,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具体生活经历与感受体验。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个题目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话可说,还能够引导学生盘点、梳理自身经历,正确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如第7题的背景是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体现了中国对于绿色冬奥的努力;第18题设置铅球比赛问题,源于国家规定如果成绩达到9.5m以上,可以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这样的背景,所设计的问题符合现实。材料源于社会、源于真实情境,考查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B篇讲述了主人公Alice实现自我蜕变的心路历程,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做一个自信自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完形填空语篇作者回忆了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感人的一幕,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让故事中的“我”,也让故事外的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力量。书面表达第一节讲述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创业故事,旨在引导考生也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做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青年学子。07高考作文题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为“学习今说”,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深刻,引导性强。首先,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学习。统编本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即为“学习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由于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个题目不仅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也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 文章来源|京城教育圈、希娅分享

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看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

2022-06-27

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看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山东省利津县高级中学  杨富丁 山东高考的命题依据是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考评价体系是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同时是制定学科考试标准的指挥棒,所确定的“一核四层四翼”的原则是考试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今年高考历史试题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和考查载体,在高考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方式、试题的情景设计等方面,全面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一、为什么考1.立德树人。第1题考查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第7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灵活性,第18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成就,引导学生知史爱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第17题让考生观察李超之死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现象,思考“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服务选才。第19题以“地图上的文明史”为主题设计试题,选拔符合国家和高等教育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具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学以致用的优秀品格和创新意识。3.引导教学。整套试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考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的必备知识、学科素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关键能力;启发学生多维视角看隋代政区改革,对李超之死进行现实的思考;对一幅宣传画进行历史的透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力。这是“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考什么1.核心价值。第1题和第7题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第17题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18题引导学生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学科素养。(1)时空观念。第11题考查“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第19题第(2)问考查“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2)史料实证。第17题考查“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第19题第(1)问考查“分析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3)历史理解。第18题考查“概括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4)历史解释。第2题考查“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第16题考查“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观点进行分析论证”。(5)唯物史观。第18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19题考查“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6)历史价值观。第6题考查“爱国主义”,第17题考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3.关键能力。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体现了对“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第19题第(2)问体现了对“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第18题体现了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4.必备知识。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所考查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基本史事为主的陈述性知识,例如,选择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西汉的强盛、宋代经济、明代官员管理、西学东渐、洋务新政、清末新政、抗日战争、新中国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考生熟知的主干知识。二是基本的历史学科理论、方法、技能和观念等程序性知识,例如,第16题考查学生多维视角看隋代政区改革,第19题考查学生基本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时空观念等。三、怎么考1.基础性。2022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中的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主观题考查基础的学科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整套试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基本的学科素养(时空观念),这体现了历史科考查要求中的“基础性”。2.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鲜明体现了历史科考查要求中的“综合性”。3.应用性。第17题“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这是“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鲜明体现了历史科考查要求中的“应用性”。4.创新性。第16题“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这是“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鲜明体现了历史科考查要求中的“创新性”。(稿件来源:历史悦读论文分享公众号) 

@2022年天津高考考生 | 志愿填报30个热点问题,助你顺利填报!

2022-06-25

@2022年天津高考考生 | 志愿填报30个热点问题,助你顺利填报!考生朋友们:如何填报以及报好志愿,是你们和广大家长朋友们当前最为关心的事。为帮助你们解难纾困,廓清填报志愿的“迷雾”,顺利填报志愿,实现升学理想,市高招办汇总志愿填报的热点问题,并给出专业解答及建议,全方位带你了解填报志愿的政策、规定、依据、策略和注意事项。1.普通类考生填报志愿时间如何安排?2022年,普通类考生填报志愿实行“两次填报、两次征询”的志愿填报方式。填报工作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再补报。(1)两次填报时间(2)两次征询时间2.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填报志愿时间如何安排?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填报志愿实行“两次填报、一次征询”的志愿填报方式。填报工作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再补报。(1)两次填报时间(2)一次征询时间3.填报志愿的依据有哪些?(1)考生填报志愿的依据是经教育部安排下达、市高招办汇总编辑的《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以下简称《招生计划》)。《招生计划》按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编制。未经市高招办公布的招生院校和计划,一律不安排在津招生。(2)填报志愿前,考生及家长除要认真了解《招生计划》外,还应及时登录拟报考高校的官方网站或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微信公众号,认真查阅拟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了解招生高校对外语语种、文化成绩、面试、身体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及专业录取规则等。4.填报志愿还可以参考哪些资料?(1)“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考生及家长可以利用该系统,从众多的院校专业组中,通过条件过滤,完成从千计到百计,再到十计的志愿筛选过程,逐步缩小范围,聚焦到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的院校专业组,形成志愿填报草表,提高填报志愿的效率。分数公布后,系统会及时更新考生的“1+10”位次信息,帮助考生全面掌握信息,合理填报志愿。(2)市高招办编印的《(2020-2021)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录取统计资料》和《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等填报志愿参考丛书资料。(3)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官方志愿填报指导信息。 5.提前本科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6.高校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志愿如何设置?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志愿前,单独设置“特殊类型考生志愿”,由已参加本科批次A阶段高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考核并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的考生填报。该院校专业组志愿栏中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7.普通本科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普通本科批次分为A、B两个阶段,均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8.提前高职(专科)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提前高职(专科)批次设置1个院校志愿,院校志愿中设置3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9.普通高职(专科)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高职(专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设置20个平行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栏中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10.艺术类各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11.体育类各批次的志愿如何设置?12.各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按五个录取批次进行:艺术类及体育类本科批次,提前本科批次,普通本科批次,艺术类及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普通高职(专科)批次。13.艺术类本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录取时,先进行校考阶段的录取,再进行统考阶段的录取,最后进行征询志愿的录取。校考阶段录取时,先进行自划线院校专业组的录取,再进行非自划线院校专业组的录取。14.体育类本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与艺术类本科批次的录取工作同时进行。录取时,先进行体育类本科批次平行志愿的录取,再进行征询志愿的录取。15.提前本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与艺术类及体育类本科批次录取工作同时进行。录取时,先进行飞行员招生院校专业组的录取,再进行A阶段招生院校专业组的录取,然后再进行B阶段招生院校专业组的录取。16.普通本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时,先进行“高水平艺术团及高水平运动队”志愿的录取,再进行本科批次A阶段平行志愿的录取,然后进行A阶段征询志愿的录取。A 阶段录取结束后,再进行B阶段的录取。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录取时,先进行平行志愿的录取,再进行征询志愿的录取。如招生院校在征询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上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经招生院校同意,可适当降低分数提供征询志愿考生电子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17.艺术类及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录取时,先进行校考阶段的录取,再进行统考阶段的录取。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与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工作同时进行,分别实施平行志愿院校的录取。18.普通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顺序是什么?普通高职(专科)批次录取时,先进行提前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再进行高职(专科)批次平行志愿的录取。如招生院校在高职(专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未完成招生计划,经招生院校同意,可适当降低分数提供考生电子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19.考生如被上一批次(阶段)院校或院校专业组录取,能否再参加下一批次(阶段)院校或院校专业组的录取?不能。符合分数范围的考生,如未被上一批次(阶段)院校或院校专业组录取,可以继续参加下一批次(阶段)院校或院校专业组的录取(不得兼报的除外)。20.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是什么?今年,我市在提前本科批次B阶段、普通本科(含A、B阶段)、普通高职(专科)、艺术类本科及高职批次统考阶段、体育类本科及高职批次等继续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这些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的规则进行录取。21.如何理解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中的“分数优先”?计算机投档系统先对相应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符合条件的考生,依高考录取总成绩(普通高职(专科)批次,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的高考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22.如何理解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中的“遵循志愿”?计算机投档系统依次检索每位考生填报的院校专业组志愿;若考生符合其中一所以上院校专业组的投档条件时,则投档到序号在前的院校专业组;若考生只符合其中一所院校专业组的投档条件,则直接投档到该院校专业组。23.如何理解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中的“一次投档,不再补档”?按照计算机投档规则和程序,平行志愿院校专业组同时进行一次性投档;若考生进档后,不符合院校专业组录取要求又被退档,则不再投向该考生在本批次报考的其他平行志愿院校专业组;如院校专业组因将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退档后形成了余缺计划,只能等待参加征询志愿录取,不能再接收该平行志愿的第二次补充投档。24.平行志愿录取时,总分相同的考生如何进行投档?平行志愿录取时,当考生高考总成绩(含政策加分)相同但单科成绩不同时,计算机投档系统分批次、按规定的科目顺序生成排序成绩进行投档。普通本科批次,将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等级性考试3门科目中最高成绩、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普通高职(专科)批次,将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单科成绩,由高到低排序。艺术类本科批次统考阶段和体育类本科批次投档时,若考生综合分(含政策加分)相同时,先比较专业市级统考成绩,再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等级性考试3门科目中最高成绩、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25.填报平行志愿时需要规避哪些风险?(1)平行志愿间没有拉开梯度。如果考生填报的各个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之间集中在某一个投档分数区间内,没有采取“保、垫”等策略,就可能导致所填报的院校专业组志愿都落空。(2)填报的院校专业组志愿过少。以往个别考生只报几个院校专业组志愿,非某些院校专业组不报,就会出现因为高考成绩未达到院校专业组的投档线而不能被投档。(3)填报的专业志愿过少。如果考生只报考某些院校专业组的一两个专业,当考生档案被投档到招生院校后,就有可能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受限等原因,面临投档后被退档的风险。26.网上填报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是什么?(1)正式填报时,考生在规定的志愿填报时间内,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进入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按照《普通高考志愿网上填报系统使用说明》的提示进行填报。考生须输入考生号、密码、图片验证码、手机短信验证码(接收手机为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登录系统并填报志愿信息。考生填报志愿后,应通过点击“保存并提交志愿表”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如需继续修改志愿,考生可在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重新进入系统,在志愿填报页面上修改并通过点击“保存并提交志愿表”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2)考生须对所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考生手机号码是登录志愿填报系统、接收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考生要确保手机号码准确,并注意做好个人信息及手机接收信息的安全保管。(3)建议考生及时登录系统填报并保存志愿信息,以免因超过规定时间而无法保存。27.填报众多院校专业组志愿时,如何拉开梯度?遵循“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例如,在本科普通批次A阶段要尽量填满50个院校专业组,可将较为理想的,蹦一蹦够得上的院校专业组用来“冲一冲”,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将可能性较大的10个院校专业组用来“稳一稳”;将与自己位次基本适切的院校专业组用来“保一保”,数量控制在15个;最后选择最为稳妥、最为保险的院校专业组用来“垫一垫”,数量控制在15个左右。以此把握好“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院校专业组之间形成合适的梯度顺序。28.填报志愿前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建议考生及时收集院校专业组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了解高校招生章程;查询有关院校专业组近两年各批次录取位次情况;了解今年在本市招生的院校专业组、专业和人数;了解自己总成绩在全市“1+10”组合的位次信息情况,准确定位;了解本人体检结果,避开限报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29.如何理解填报志愿时的选考科目要求?选考科目要求主要分为四种:一是高校专业培养与某1门科目关联度高的,要求为“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二是高校专业培养与2-3门科目有一定关联度的,要求为“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三是高校专业培养与2-3门科目关联度高的,要求为“考生2-3门均须选考方可报考”;四是高校专业培养对学生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宽的,要求为“选考科目不限”,考生在填报时无选考科目限制。30.录取结果如何查询?考生可以在每个批次和阶段录取结束后,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微信公众号,查询本批次和阶段招生高校各专业组录取最低分,或前往报考高校的官网进行查询。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集中精力,充分讨论,广泛搜集信息和资料,认真分析研判,主动听取中学和区招办的指导意见,积极征询院校意见,用好“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身,珍惜机会,运用策略,积极、审慎、稳妥地填好自己的志愿,实现自己的升学梦想

形成性评价的课堂实践

2022-06-23

形成性评价的课堂实践北大考试 第三方评价会员村 2022-06-23 11:30 发表于北京1评价与课堂实践相融合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的关键在于支持学习,而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为课堂实践提供具体策略。“形成性”的本质要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而非仅仅对学习状况的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    当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运用了形成性评价,便可以利用评估结果的信息,在教学中修改教学策略,对课程进行即时而广泛的调整,如在一个单元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或重新教授重难点。要从传统的“谁学会了、谁没学会”的“质量检查”,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的“质量保障”。这种“质量保障”需要教师在课堂时间中,将注意力从自己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重点是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什么,而不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什么,不要让学校变成孩子们去看教师工作的地方。同时,学生必须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让师生关系从交付-接受知识,转变为追求共同目标的伙伴。    在课堂实践中,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融合可以帮助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有表现——例如,在小组中交谈,完成课堂作业,提出、回答问题,甚至困惑地盯着教师或黑板——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参考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用来推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评估来支持学习,全面、深入地观察课堂情况,收集、分析课堂内的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2课堂实践中的普适策略    由于课堂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大量信息,教师可能会经常觉得无从下手,这种随机应变的教学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锻炼。不过,研究证明,有五大策略对所有知识领域、所有年级的教师都同样有效:小贴士    鉴于教学任务、教学阶段、学生能力、学生群体等变量,实施以下策略的具体方式、技术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有效的自我评估技术,可能不适用于二年级的写作课。这些策略的优势在于,不同于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如减少班级规模、课程改革,运用这些策略的教学实践是低技术、低成本的,对教师个人来说易上手,具有很高的“嵌合性”( gearing )。    一、阐明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    学生成绩不好往往是由于他们不能理解教师对他们的要求。许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课程开始时把课标中的标准或学习目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但这种方法很少成功,因为标准往往不是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风格写的,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并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教师可以采取的一个常见策略是分发样本。    分发前一年的班级完成的实验报告,让学生讨论这些报告的完成质量,评判哪些报告是好的,并分析好的报告有哪些优点、不好的报告有哪些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对“好的研究报告”标准的认识。教师还发现,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能力,调整给学生的任务,选择不同样本以供学习讨论。在学习初期,教师可能会选择四五个质量水平相差很大的样本,让学生先学会区分比较宽泛的质量标准。然后,随着学生越来越熟练,教师可以用一些质量水平更相近的样本来给学生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判断的能力。    学生只有明白所有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成功标准有清楚的认识。这些标准可能是很抽象的,所以,在帮助学生学习这些标准时,教师应使用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理解。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讨论、问题和学习任务    教师需要仔细设计问题。例如,问题的类型(是不是只用一个词就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问题在测试什么(理解程度还是机械记忆),问题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中的内容有何作用。当教师花在教学计划上的时间,多于给学生作业打分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质量监控到质量保证的转变。通过更仔细地设计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的课堂上有效检验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在学生离开后,通过打分来盖棺定论。    01.设计问题    许多教师将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全班讨论、问答,但这些环节往往是对现有知识的演练,而不是为学生创造新知识。此外,在学生发言时,很多教师往往是在学生的发言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评判性地听),而不是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思路(解释性地听)。真正有效的提问,应该既促使学生思考,又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信息,从而调整教学以满足教学需求,以下的策略或许有帮助:    有些问题被设计成“范围搜索”问题,以揭示学生在教学开始时的知识储备。    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可能会问全班同学,玉米根部吸收的水分有多少是通过蒸腾作用损失的,并问学生们对蒸发的水有何看法。许多学生认为蒸腾作用是“不好的”,植物应该试图减少在这个过程中损失的水。而事实上,“损失的”水在植物运输营养物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给学生带来惊奇的反转,加深他们对新学知识的印象。    02.“铰链点”问题的正确运用    教师在课程中用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课程中的“铰链点问题”,因为根据学生的反应,课程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铰链点问题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思维的窗口,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推进学生学习的想法。但要明确地将这些铰链点整合到教学中,还需要解决传统课堂提问模式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缺乏参与。如果课堂规则规定学生要举手回答问题,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不举手来逃避课堂参与。出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已经制定了其他发言规则:· 教师可以随机决定叫谁来回答问题,或者使用一些随机装置,如抽签。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他们需要参与课堂,因为教师可以随时叫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除非特别要求,否则学生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需要举手。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即使是“我不知道”。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每次只能听到一个学生的想法。为了衡量整个班级的理解,教师需要实时得到所有学生的回答。同学们往往因为缺乏参与积极性、观点和大多数同学不一致、害羞胆怯等原因不愿举手,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必须在赞成、反对、我不清楚中选一项表决,能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实时掌握情况。03.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许多教师没有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对话,比如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在一两秒之内没有得到答案,就会提出另一个问题、自己回答问题、或者只向“聪明的学生”提问。如此短的“等待时间”的后果是,唯一“有效”的问题是那些不假思索就能快速回答的问题,即要求记住事实的问题。因此,对话停留在一个表面的水平上。当教师给出足够时间回答问题,学生的期望就会受到挑战:被给予更多思考时间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教师需要一个更有思想的答案。04.正确回应学生的答案学生给出回答后,教师是否要迅速接受正确答案、是否要求学生解释答案、又该如何面对错误答案呢?· 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时,可以尽量提供一个宽容、鼓励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先缓解紧张、不担心说出错误答案。然后通过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探索,让学生明白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一样有用,并乐意让其他学生帮助进一步探索他们的错误答案,而不会感到羞愧。· 当教师不止步于听到正确答案,而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解释,学生可能会更加积极参与,并认识到学习可能不仅在于他们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而更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充分表达和讨论自己的见解。三、提供反馈,推动学生学习给学生打分、简单的表扬、批评等评价方式,往往不能引起进一步的学习。教师们一般认为,学生花在考虑教师反馈上的时间没有教师提供反馈的时间长。也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同时收到分数和教师的评语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评语,首先看成绩,其次看他们同学的成绩。有效的反馈,需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成绩、分数不能做到这一点,像“很好”、“不错”、“继续努力”这样的评论也起不到这个作用。能引起思考的,是指出学生该如何改进的描述性反馈,同时教师应提供在学生作业中和这些反馈密切相关的具体表现特征,并将其与总教学目标和好作业的具体评价标准联系起来。当然,如果作业要求提供20个计算答案或20个历史日期,就很难给出很具体的评语,这种情况下,能引起学生思考的一种反馈是对学生说:“这20个答案中有5个是不正确的。找到它们并改正!”诚然,很多教师会担心提供更有效的反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一旦学生参与到自评和互评中,教师就能够更有选择性、更有针对性地查看学生作业的内容,并着重提供学生无法提供的反馈。一些教师还担心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和学校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与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而家长们则一般会很支持教师给出更有效的反馈。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评语比分数更有用,因为评语可以帮助如何帮助孩子的指导。分数和自尊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每个人,即便天资、家庭等因素注定了学习情况的差异,也应该促进每一个孩子学习。在一个竞争性系统中,成绩差的人往往倾向于把他们的表现归因于缺乏“能力”,成绩好的人则归因于“努力”;而在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的系统中,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自信的方式,而不需要被他人评价为“好学生”或者“坏学生”。给予评价分数,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与他人比较的方式;给予具体的评语、改进意见,学生则会认为这是帮助他们提高的方式。一般来说,以奖励或分数的形式提供的反馈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成是对自己个人的评价,而非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能力”所附带的价值,而非如何提高这一能力,从而损害了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习得性无助”的问题。与此相对,以任务为导向的反馈能鼓励所有人相信自己能够进步,这样的反馈可以促进学习——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四、帮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自评许多试图培养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教师发现,第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让学生从系统性目标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意味着,自评需要让学生开始对学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能够自己管理、掌控学习过程,发展学生在元认知水平上的学习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所有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的目的和成功标准有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科要求与课程材料。同时,应该鼓励学生时刻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在学习中时刻自我评估自己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的进展,帮助他们依据评价标准来指导自己,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一位中学数学教师与她的学生设立了一个课前学习环节,她称之为“家庭作业帮助板”。教师每天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当学生第二天来到教室时,他们会先回顾自己的作业,并找出他们认为困难的问题,并把问题的编号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必须自我评估他们的家庭作业)。能够成功完成该问题的学生将在黑板上写出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问题都得到正确的解决。如果有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或不同答案,该学生将张贴出替代的解决方案。如果任何一个问题有其他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会指出并要求学生讨论不同的方法;如果有些问题回答不正确,教师会问全班同学是否有人能纠正这个问题。(当课堂文化强调学生合作,学生会更愿意“冒险”,分享他们对其他学生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同时,这种办法是一种系统的数据收集形式,通过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解决,教师能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找出哪些作业内容造成了困难,并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所有的家庭作业问题,教师能够很快开始上课。当学生齐心协力解题时,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当天或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复习或重温这个话题。当学生使用共同商定的标准来评估他们自己的情况时,他们就成了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风格编写的评分标准,或者让全班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评分标准。五、鼓励学生做彼此的教学资源:互评对许多学生来说,使用评分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工作实在是太困难了。但正如大多数教师所知,比起在自己的作业中发现错误,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更善于发现其他学生作品中的错误。基于此,同伴评估和反馈可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同伴互评有如下好处:1.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考官的角色来学习,获得反馈的学生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提供反馈的学生也会受益,有时甚至比接受反馈的学生受益更多。当学生评估同伴的学习成果时,需要对于评价标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作为旁观者,相比于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往往更加理性客观、不掺杂个人情绪。2.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效。学生会自然使用朋辈日常交流语言,彼此更易互相理解。当反馈来自于身份平等的同伴时,接受反馈的人往往会更投入,当他们不理解时,很可能会直接打断对方、要求同伴阐明,从而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而当教师给出反馈时,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很少打断老师或要求进一步反馈。3.使用学生互评和自评方法可以使教师空出时间来计划更好的教学,或更有针对性地与一小组学生一起学习。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给另一个学生的打分,不该被报告给家长或上级。同伴评估应该着重于改进,而不是打分或问责。教师组织学生互评作文,并用“两颗星和一个愿望”的办法来提供反馈,让读者指出作文中的两个优点和一个具体建议,同时告诉学生哪些是积极的评论类型、改进时的建议以及不适合写给同伴的评论类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同行评估的习惯和技能)。对于一次特定的作文互评,教师会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写作内容。互评完成后,教师把作文还给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重读自己的文章,回顾收到的评论。然后,指导学生与他们的伙伴讨论反馈意见,以及他们在下一稿中可能改进的具体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在教室里巡视,为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建议。3评价与课堂实践相融合在备考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复习提纲,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好的学习内容,并标为绿色;找出仍然需要更多思考、理解的学习内容,则标为黄色和红色。这些交通灯构成了学生复习自测的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过去的考试中找出考察其红色领域知识的问题,然后通过教科书和同伴小组来确保自己能够成功回答这些问题。在准备考试时,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回答自己的问题,比以传统方式准备的效果要好。准备试题有助于学生对题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迫使学生们思考什么是好的测试问题,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对学科考点有更清晰的理解。在考试结束后,同学之间的互评也是有价值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集体制定一个评分标准,让学生严格按照评分标准互相评价。在同伴互评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专门讨论那些学生普遍觉得困难的问题,然后利用好同伴辅导来有效解决那些只有少数学生遇到的问题。参考文献【1】Black, P., Harrison, C., Lee, C., Marshall, B., & Wiliam, D. (2004). Wor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Phi delta kappan, 86(1), 8-21.【2】Leahy, S., Lyon, C., Thompson, M., & Wiliam, D. (2005). Classroom assessment: Minute by minute, day by day. Assessment, 63(3), 19-24.【3】Formative Assessment: Examples of Practice (a work product initiated and led by E.Caroline Wylie,ets)【4】Wiliam, Dylan. Embed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 (Strategies for Classroom Assessment That Drives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Solution Tree, 2017. 本文来自北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