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是其专业发展的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意识、评价态度、评价知识和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外部支持、内部强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评价意识 评价态度 评价知识 评价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1]。中小学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素养与专业发展是共存的。随着基础教育评价变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逐渐成为近年来教育评价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不仅影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更关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明确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对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将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总结为评价意识、评价态度、评价知识和评价能力。
1. 评价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意识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萌生出的、通过评定学生言行和思想水平高低来提升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意识状态[2]。它体现了教师对评价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行为的自觉程度。具有良好评价意识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开展评价活动,将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自身教学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教师评价意识的核心在于对评价功能的深刻理解和主动运用。它要求教师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给予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也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评价意识还体现在中小学教师对评价过程的理解上。教师不仅是评价的主导者,也是评价的反思者和改进者,需要意识到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或阶段性测验。
2. 评价态度
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态度是教师对评价活动所持有的稳定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它包括对评价目的的理解、对评价对象的尊重、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评价目的的理解。教师应将评价视为促进学生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简单检测。这种以学习为本的评价观念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即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总结性评判。二是对评价对象的尊重。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避免因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这种尊重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公正解读。三是评价过程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保持客观公正,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和程序操作,避免因个人情感或外部因素干扰评价结果。公正性与客观性不仅体现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上,还体现在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和合理性上。四是对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教师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据,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排名或奖惩的工具。评价结果应被用于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及激励学生进步。
评价知识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评价理论知识和评价实践知识,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评价。评价知识不仅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教育价值,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教育实践中,评价知识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关键,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评价能力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时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评价意识、态度和知识的内化的结果,是教师通过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而表现出的实践行为[3]。评价能力不仅体现了教师对评价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直接影响评价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一个具备良好评价能力的教师,能够将评价意识、评价态度和评价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价方案、灵活运用的评价方法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例如,教师在设计评价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确保评价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评价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评价实践行为。
评价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评价工具,如课堂观察、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以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中小学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锤炼,将习得的评价知识与评价经验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品质,从而实现个体评价素养的养成和提升,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笔者从外部支持和内部强化两个方面,分析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策略。
学校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开放、创新、包容的评价文化。这种文化的构建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措施来实现。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合作与分享的平台。
在听评课活动中,中小学教师可以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学习不同的评价方法和策略。这种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还能帮助教师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方式。通过观摩优秀同行的课堂,教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评价工具,以及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进步。
此外,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评价相关的教研活动。这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和讨论,而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反思改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命题能力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科学命题的技巧和方法。命题是评价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命题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试题,如何避免命题中的常见错误,以及如何通过命题引导学生的学习。
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心理安全感,这是中小学教师敢于尝试新的评价方法、勇于面对评价结果的重要保障。在评价实践中,如果学校对教师进行不合理的批评,可能会导致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应当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理解评价结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反,应当鼓励教师从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探讨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法。这种支持性的评价文化能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评价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与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评价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学习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以及如何分析评价数据并提供有效的反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评价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需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定期对自己的评价实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如评价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评价结果是否准确等,并据此调整评价策略。
在教师的自我提升过程中,协作与交流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应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其他教师共同开展评价。合作评价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评价视野,还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例如,在学科组内,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命题活动,共同设计评价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合作评价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5-02-23]. https://www.gov.cn/ xinwen/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吴刚平,余闻婧.先秦儒学教育思想孕育的教师评价意识[J]. 全球教育展望,2015,44(2):36-44+53.
[3] 耿娟娟.教师评价素养内涵的嬗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7 (1):136-139.
[4] 顾咸霜.专业化视域下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研究[D].重庆:重 庆师范大学,2023.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