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考试研究详情

论教育测量的特点及对策

2018-06-24

在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拧测量活动,教育测量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育及其创起的行为变化进行数量化的确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行为,由于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变化并不相同,教育测量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的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思想品德及能力倾向等给出定量的解释。测量的种类很多,测量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是测量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都是一种比较活泼,即把选定的标准参照物与测量对象比较而获得。比较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标准参照物与测量对象直接比较。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选定米尺的一端与教室的一侧对齐,然后一次一次地把米尺摆正直到比较完毕,度量的结果就是与教室等长的米尺数。这种比较方法称为直接测量;其二是测量对象没有外显形体:比如社会现象、精神成果等,科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无法用一把“尺手”直接程度,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测量者只能选定一个  中介物用以引起测量对象的行为反应,由此推论出测量结果。这种通过中介物而获得测值的方法称为间接测量。由f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均无外形体,看不见也摸不到,因而,教育测量属于间接测量的范畴。直接测量对象的测量属性稳定,由此产生的测量工具通用性强,测量结果不受时限制。教育测量的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时刻在发生变化。因此,教育测量要比直接测量困难得多。这里所说的困难,不仅仅指测量值的获得,更主要的是指如何获得测量对象的真实水平,使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任何测量者力图使测量准确无误,为达此目的,教育测量研究人员不断地完善测量理论,改造测量方法,使教育测量愈加科学化。但不得不承认,就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而言,教育测量较之物理测量还差得很远。首先,教育测量是一种抽样测量。当我们测量物理特性时,得到的是测量对象的全讯 ,例如-张桌子的氏度,是用米尺与桌予的氏度进行比较而获得;而对社会现象属性程度的确定只能采取抽样测量的方法.就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一门课程结束后,教师无法用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考核学生,这既行不通也办不到,学生的考试是有限制的,题目不可能无限地,即使没有时间限制,也无法把全部学习内容做为考核内容,试卷容量再大,也只能是全部学习内容的一个样本。即我们测量到的仅仅是全部学习内容的一部分。由此就产生了样本的选取问题,同一名学生,对同样的样组 (试卷 )得分一般是不相等的。显然,保证样组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教育测量中是非常重要的。选取样组的唯一条件是样组对全部的应考内容有较好的代表性。


其次,教育测量是种间接测量。教育测量的对象是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思想等抽象形体,无法用量尺直接比,就只能通过一个中介物一一测验,引起学生的反应并由此推论测量对象的属性程度。测验并非就是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思想等,它仅仅是一个剌激物,用以引起学生的行为而已。显然,这组刺激物是否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次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竞赛中,有一边排列组合的问题(小学阶段还没有学习排列与组合),笔者问一名应试者是如何理解该题的,回答是:辅导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公式,见了这样题一套就往可见这类题目(剌激物)并没有考核到多少数学能力,即使学生完全答对也只能说学生具有套公式的能力,考核的仅仅是记忆。事实上,在许许多多的能力、智力等考试中,到底考核到多少想要考核的东西是值得研究的。教育测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效度就是用以反映剌激物的标准化程度的概念。效度是教育测量特有的概念。在物理特性测量中意义不大,因为没有人用秤去量桌子的长度。如何保证测验的有效性,至今世界各国均无好的办法,至多只能靠专家的经验。


再次,教育测量的工具局部有就由于物理特性稳定,人们创造发明了通用性很强的测量工具,由此测量结果不受时宅限制。一般来说,一公斤就是一公斤,无论是在哈尔滨还是在北京,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变化都不大,而教育测量不具有这种品性。教育测量的对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速度较快,加上测量者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同一测量特性所编制的量尺差异较大。例如在考试的百分制评分中,80分比70分多10分,60分比 50分多10分,这两个相差的 10分,并不是由相等的标准确定的,即各个不同的分数段其单位并不相同。因此,教育测量的结果受一定时空限制,只有相对的意义,为了克服教育测量的这一缺点,当前最有效的办法是施行标准化考试,并把考试分数转换成某种量在分数,进而使教育测量结果也有较大的通用性。教育测量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教育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的不足之处,两种不同性质测量的差异,对教育测量方法的改进显然是有益的。事实上,教育测量的许多方法借鉴了物理测量。当然,必须清楚的是建立在真分数理论上的经典教育测量理论。在教育测量的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难以克服的弱点。研究人员一方面不断地完善经典教育测量理论,增进教育测量方法,同时也另辟新径,新的教育测量理论——项目反映理论己经在教育实践中显出其优越性。



出处:申亚权.论教育测量的特点及对策[J].北方论丛,1997(1):113-114.

(文章内容有调整和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