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八

2022-09-19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八

——惩戒

 

2019年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对此,老师们的反映是,“有了惩戒权利,但尺度不好把握”;社会反映是有人担心“某些老师会不会乱用惩戒,甚至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笔者认为,教育部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一是让全社会知道教育惩戒是一项国家公权力,是国家教育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不是简单的、家长式的惩罚;二是扭转家长因对孩子过于溺爱而不接受老师管理的现状;三是消除老师不敢管理的心理;四是进一步规范惩戒的范围权限;五是明确界定惩戒与惩罚,表明惩戒不等同于惩罚;六是让学生知晓规矩,增强其底线意识。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惩戒学生就如同父母教训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及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对教育惩戒产生怀疑。在赏识教育兴起之后,教育惩戒被认为是非人道、违背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也出现了多起由于老师管理学生而被学生家长责骂、殴打,甚至造成老师人身伤害的事件,致使老师不敢管理学生,造成某些学生肆无忌惮地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实际上,教师正当使用适当的惩戒是必不可少的。从本质上来讲,惩戒是对学生错误的警示,是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施爱”进而到唤醒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惩戒的过程有时候是痛苦的,于师于生皆然,但它会促人进步、收获关怀。就像品茶,入口或许是苦的,但回味是甜的。

英国亚皮丹博物馆收藏有麦克劳德少年时所作的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好奇心很强,很想知道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结果就将校长的爱犬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就罚麦克劳德画了上边提到的两幅画,这一惩戒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解剖学家。校长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其知道杀狗的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适当的惩戒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怀,让他觉得老师是没有放弃他的。试想,如果那位校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让麦克劳德停课、罚站,或请家长的做法,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还会让学生对校长产生畏惧甚至是怨恨的心理。

若要追求实施惩戒教育的效果,就坚持以“惩为戒之始,戒为惩之本”为原则,尽量避免“惩而未戒”的无效惩戒。

笔者听过几次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得知他对违纪的学生采用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自省材料。他对材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字迹工整,标点正确,有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涉及的人员等,并讲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魏老师讲,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让学生知道错,这是一种警示。二是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这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让学生从“字迹工整,标点正确”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四是让学生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这既促使学生讲实话,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

听过魏老师报告的教师,大都会效仿他的做法,然而有些教师却只学其标而未研究其本。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处理一名违纪学生时说:“你今天的错误非常严重,给咱们班抹了黑,咱们班这个月的班级量化肯定是倒数了,你要很好地认识,给你两节课的时间,写一篇5000字的自省材料,认识到位就不请家长了,否则就把你家长叫来!”

不难看出这短短的几句话至少藏着3个错误。一是曲解了魏老师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该老师采用的教育方式与魏老师一样,事实上却有本质的不同。要求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5000字的自省材料,这不是惩戒而是体罚,既是对身体的体罚,又是对心理的体罚。二是说明教师心里满是抱怨。给班级抹黑这一事实,应让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不需老师正面指出。三是言词中充满了对学生的恐吓,因为“请家长”是让学生最头痛、最害怕的事。在这种高压之下,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不可能发自内心,这样的惩戒更不会让学生诚心接受。试想学生若真能写出5000字的认识材料(实际上不可能完成),那位老师会认真阅读吗?

教育是门艺术,执行教育则需要智慧。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此原则下笔者认为,教师在采用教育方式时首先应定位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上。惩戒是为了使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感,为了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所犯错误的程度,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事、教育所有的人。要明白惩戒只是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常规方式,更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三,坚决不能在惩戒学生时发泄个人私愤,这样做绝对是教育的败笔。

一桩发生于2020年5月21日的事情,获得网友广泛点赞。这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事例,但很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

江苏宿迁陈女士7岁的儿子贪玩,在7楼向下泼墨水,不仅污染了楼下阳台上晾晒的衣服,还弄脏了几个邻居家的防盗窗、玻璃。邻居反馈情况后,陈女士夫妻就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登门道歉。陈女士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看一下造成的后果,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据陈女士介绍,她带回邻居们被污染的衣物清洗,能洗干净的尽量洗干净,洗不干净的后期进行赔偿。孩子当时已经认识到错误,回家也帮忙洗衣服。此外,陈女士还请专业人员清理住户楼外墙,在清理外墙的时候,家长让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一点都没对他留情”。

陈女士对自己7岁儿子的惩戒教育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整个过程没有打骂、没有训斥,却做了所有该做的事——为孩子做错的事向人道歉,对损坏的东西照价赔偿,这是底线;给人洗弄脏的衣服,请人粉刷脏了的墙壁,这是纠错、尽责;让孩子看着师傅们干活,这是惩戒,让孩子知道做了错事就要承担责任……可以说,陈女士每一步都做得非常到位,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到教育。

再说一件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2019年4月29日下午,山东五莲县二中两名初三学生迟到,被班主任杨老师责令在教室门口反省,但两人却跑到了操场。将他们叫回后,杨老师让他们蹲在楼道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家长之后发现孩子脸部、颈部等多处红肿便报警,警方移交教育部门处理。杨某被学校停职一个月,并责令其向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承担诊疗费。随后,杨某向学校提交书面检查,被取消评优,师德考核被评不及格,并被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应该说学校做出的上述处罚也大致是合适的。但引起网友质疑的是,事隔两个月,该县教育主管部门又对杨某做出追加处理,决定扣发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所在学校不再对其聘用,并自7月起将其纳入该县信用评价系统“黑名单”。此次追加处罚的原因是,学生家长对学校处理的决定不满意,认为太轻。这样做,固然会让被打学生家长感到满意,但对这位教师的伤害是巨大的。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该县教育局纠正了对杨老师的追加处理决定,将杨老师调到该县其他学校任教。

实事求是地讲,杨老师在处理违纪学生过程中,其行为确实超出了惩戒的合理范畴,学校对其做出必要的处理无可厚非。但无原则地迁就家长而对老师造成过重伤害,也是不对的。势必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管理学生。相信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落地实施后,会为教师营造更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育需要惩戒,更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可以少用惩戒、巧用惩戒,让惩戒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从而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家长们也应认识到,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修正的过程,离开了修正就不会有完整的成长轨迹。家长们应该支持老师们合理行使管理学生的权力,与学校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1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