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WORK TRENDS
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六

2021-08-10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六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意见》提出,要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包括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做好培训广告管控等。  “良心的企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深得人心,特别是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更是契合了公众期待。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依法管治校外培训机构,让校外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正当其时。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纵观《意见》全文,可发现党中央在制度设计上高屋建瓴而又统筹全局,既精准出击又兼顾全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是简单做减法,还做加法,在剑指校外培训乱象的同时,还提出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二是既对学校提出明确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这种制度安排植根现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富有指导意义。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首先要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当前很多小学三四点就放学,家长正在上班无暇管护,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班或托管班等机构。直面群众呼声,化解现实难题,《意见》要求省级政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令人眼前一亮。一旦施行,不仅能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还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更能点燃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  学校课后时间是座“金矿”,好好开发可实现多赢。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利用放学这段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带他们接触大自然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还能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需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更好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果,也才能促进孩子更好成长成才。家校社协同育人施行已有多年,尽管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完善空间。家校社协同育人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破解这一难题,则需要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同时,教育部门还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急功近利,不顾孩子成长规律而操之过急,陷入过度焦虑之中。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还要做好培训广告管控。家长之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汲汲于炮制焦虑,他们除了面对面向家长灌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谬论,还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媒体上做广告等方式,渲染校外培训的重要性。那些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是该依法严肃治理了。  《意见》提出,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接下来,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特别是监管部门有责任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有效措施,遏制培训机构违规发布广告的行为,对违规的平台要依法依规处理。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大事也是难事。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推进,也需要久久为功。不畏难,不避事,勇往直前,一抓到底,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终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报评论员)

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七

2021-08-10

扎实试点精心组织,稳妥推进务求实效——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七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意见》凸显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从严治理学业负担问题的政策导向,对做好“双减”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各地正认真把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行动,围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治理校外培训等,精心组织推进“双减”工作进程。  做好“双减”工作,要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稳妥推进。《意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决策指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全面落实“双减”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治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为全国试点城市,其他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市开展试点。随着时间推进,各地在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培训收费监管等方面进行靶向施策、点面结合、有序铺开。为了发挥教育政策“组合拳”的治理作用,《意见》还强调内外结合、多元协同,引导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等对于减负形成一致的价值判断和行动共识,力争在遵循科学规律基础上予以有效解决。  要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双减”工作取得实效。“双减”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尤其要加强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这是组织实施的关键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把落实“双减”工作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督查督办、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已积极开展检查监督工作,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专项督查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探求“双减”问题的根源,还要对政策发展环境和可能效果予以较为准确的预判,这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实质进程。  政府部门要善于利用政策调整优化公共教育服务,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没有社会和家庭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减”目标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毕竟制度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育人文化的内在培育作用。有了相应的文化积淀,才更容易促使人们认同并履行政策的民生初心。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传导,持续向家长和学生正面宣传政策精神,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健康的教育投入观和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切实为学生和家长减负,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此外,还必须重视其他相关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意见》强调除了教育部门要抓好统筹协调及指导工作外,宣传、网信、编办、财政、民政、公安、政法、市场及金融监管等十余个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在师资力量、收费指导、风险管控等方面履职尽责,以确保“双减”工作校内校外齐抓共管,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发展阶段。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地都要高度重视,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从而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更好实现。(本报评论员)

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一

2021-08-05

坚持学生为本,坚守立德树人使命——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一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给出30条具体意见,并明确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明确目标。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各地各层级政府和学校必须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当下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种困境到底如何破?我们该如何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新时代下,教育的减负问题亟须一个明晰的方向和解决路径。  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清晰目标。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意见》把减负问题放在教育大生态圈里去解决,进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  《意见》把脉学生负担重的根本原因,进行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过去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更是火上浇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评价学生“唯分数”、盲目跟风报班、培训套路化商业化,这些都是问题的具体表现。《意见》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出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的13项具体建议,明晰学校、教师、家长的职责,划定清晰底线和界限,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  《意见》立足于学生成长面临的具体困境,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从当下的教育现实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有不均,考试成绩存在等级制,学生多样化需求未能被充分满足等,都是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重重困境。给学生减负不是单纯的校内减作业、降要求,也不是校外叫停培训的独立操作,需要智慧方案、智慧治理。《意见》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以教育教学改革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意见》从政治高度认识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厘清了落实减负任务中各主体责任,通过综合治理,确保“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意见》对“双减”工作全面系统进行部署,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针对过去“双减”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要求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督促检查和引导,形成强大合力。  《意见》把保障学生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特别是针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难点问题,《意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树立“严”字当头的管理方向,明晰从严审批原则、严禁资本化运作、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等,彰显依法治理精神。同时,基于对3至6岁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保护,《意见》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双减”工作切实为学生“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落实好“双减”工作,各地各层级政府、学校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应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内涵,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坚守立德树人,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本报评论员)

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二

2021-08-05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聚焦“双减”工作系列评论之二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既是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事。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质下降。同时,学生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缺乏兴趣,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  落实“双减”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是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同时,《意见》还提出,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校和家长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些都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  温故而知新,适当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教学环节。减负不是一减了之,而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减轻过重作业负担,要尊重教学规律,遵循学习规律。一方面,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并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另一方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既发挥了作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防止了作业管理的随意性。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要尊重教育常识,分类分层指导。尊重教育常识是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的重要策略。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常常是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必要的应用实践。从尊重教育常识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分类明确了不同阶段学生作业总量,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内容、身心特点和时间要求,以及学生之间能力差异,分类指导,精细施策,防止一刀切、绝对化。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成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发展,身心更加健康。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包括延时托管、辅导答疑和拓展性学习等个性化服务。对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同时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要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密切家校沟通,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我们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双减”工作,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报评论员) 

我所组织北辰区2020年高三、初三模拟试题命题打磨会

2020-05-26

2020年5月26~27日,我所组织北辰区2020年高三、初三模拟考试试题命题打磨会。 试题打磨过程中,各学科老师认真、严谨地完成每道试题的研讨打磨工作,严禁出现科学性、规范性、政治性方面错误,严格控制每道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在认真研究每道试题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课标》要求的同时,保证试题的适切性。两天紧张的工作,各学科老师齐心协力争取命制出高水平的试题供备考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