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考试研究详情

【语文备考】2024九省联考卷 与2023新高考Ⅰ卷比较分析与最新题型模拟卷

2024-01-29

【语文备考】2024九省联考卷

2023新高考Ⅰ卷比较分析与最新题型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2023新高考Ⅰ卷:

单文本材料,文章《后真相时代》,科普文,共1716字。三客观选择题,前两个题选不正确一项,第三个题证明性选择项;两主观题(4分+6分)。总分19分。

2024九省联考卷:

跨学科双文本材料,文章《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共1717字。四个客观选择题,第一题选不正确一项,第二题选正确一项,第三题证明性选择项,第四题图文转化式选择项(图表解读不恰当一项);一主观题(6分)。总分18分。

变化:前三个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同2023年高考,第四个选择题增加了图文转换题型(体现了对逻辑思维的考查,这也启示题型可能微调,选择题可能增多,全卷共11个选择题,2023新高考8个选择题),主观题同2023年高考第5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重视关于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多材料文章。

②重视图文转换题型在文本中的考查,重视客观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II

2023新高考Ⅰ卷:

文章陈村《给儿子》,当代散文化小说,1963字。两客观选择题,皆选不正确一项,两个主观题,第8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信息的能力,第9题考查文学短评知识(写出短评思路)。总分16分。

2024九省联考卷:

文章范小青《牵手》,当代小说,1980字。两客观选择题,一个选正确一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个选不正确一项,考查分析鉴赏艺术特色;两主观题,主观题重视基础,关联教材,一个考查细节描写,一个考查叙述角度。总分17分。

变化:文本内容语言质朴,主题浅近,不难读懂。客观题选正确项、不正确项,考查回到2023年以前形式而2023年第二个题重视语言赏析;主观题主要考小说的艺术手法,而2023年第二个主观题为文学短评。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选择1900-2000字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速度。

②客观题重视读懂文本,重视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③主观题重视基础,重视关联教材的创新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新高考Ⅰ卷:

双文本材料,文章重视赏罚分明的法治传统文化,691字。断句为非选择题,第11题文化常识与实词双重考查,重视关联教材,第12题重视内容理解概括与翻译。2个客观选择题,两句翻译,1个主观题,强调内容理解,重视论点与论据。总分20分。

2024九省联考卷:

双文本材料,文章重视外交军事斗争的文章,依旧是军事话题,同2023年新高考2卷,635字。断句为非选择题,同2023年新高考卷,第11题文化常识与实词双重考查,重视关联教材,第12题重视内容理解概括与翻译。2个客观选择题,两句翻译,1个主观题,强调内容理解、重视因果逻辑的主观题。总分20分。

比较:与2023年新高考卷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重视群文阅读,重视与教材关联的文本。

②重视教材注释,重视句式、实词、虚词、文化常识等。

③翻译难易适度,重视教材。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新高考Ⅰ卷:

林希逸《答友人论学》七言宋诗。一客观选择题,选不正确一项;一主观题,结合主旨理解名家言论。总分9分。

2024九省联考卷:

叶梦得《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宋词。一客观选择题,选不正确一项;一主观题,重视思想内容。总分9分。

比较:主观题形式不同,2023年是加入名家言论,设置情境,九省联考是直接让学生分析思想情感,题干简明扼要,没有给学生设置太高难度。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重视唐宋诗词,重视立德树人诗篇。

②主观题重视基础,更要重视创新,情景创设下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23新高考Ⅰ卷:

三题,总分6分。重视思想与审美,重视比较式情景、生活式情景、开放式情景。

2024九省联考卷:

三题,总分6分。重视思想与审美,重视比较式情景、生活式情景、开放式情景。

比较:没有变化。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课课过关,难字突破。

②重视高效运用,迁移到作文中。

③重视开放式情景,重视生活化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2023新高考Ⅰ卷:

科普段落,字数415字。两主观题,两处补写句子,10选3修改三处病句。总计10分。

2014九省联考卷:

荷花与传统文化段落,字数354字。一主观题,填写三处成语;两客观选择题,一客观选择题虚词“给”,一客观选择题句子衔接诗句。总计9分。

比较:变化很大,与2023年新高考卷相比,多了2个选择题,多了插入句子题。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变化巨大,9省联考仅为参考,不能习题训练固定化。

②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语文素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2023新高考Ⅰ卷:

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字数414字。三主观题,一题赏析叠词,一题赏析标点符号(逗号),一题赏析“像……似的”句子表达。总分10分。

2024九省联考卷:

科普说明文,字数394字。两主观题,一题补写句子,一题用因果逻辑概括段落内容。总分11分。

比较:变化很大,但是重视语句连贯题和分析概括题,多了简述题。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重视科普说明文和文学类作品阅读训练。

②重视赏析,词语、句子、标点符合,重视逻辑再加工。

③重视补写句子,重视逻辑思维能力,也要重视图文转换。

四、作文

2023新高考Ⅰ卷:

材料作文。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2024九省联考卷:

(作文1)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这是属于宏大主题的作文。牵涉到学生的生涯规划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写作时要明确专业名称,进行概念阐释,然后把这一专业对于国家、社会、自我的意义写出来。

(作文2)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这是属于二元思辨作文。礼尚往来,本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精挑细选”还是“直接送钱”成了大家的困扰。虽是小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二元思辨的意义。毕竟,不同的送礼对象,确实有着不同的诉求。

(作文3)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作文。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交错带”:环境波动→最先改变→整个变化。百年之大变局中,追梦的奋斗者如我辈青年,不也是社会大众的“交错带”吗?

(作文4)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选定一个方向”,不要面面俱到,否则作文分数不高。任务1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这是要求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的说明文;任务2 “陈述历史、现状,谈谈保护与传承”,规定了写作思路;任务3 “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就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和2023新高考卷“好的故事”类似。

比较:与2023新高考卷作文相比,作文题目更贴近生活,表现出更明显的“反押题”倾向;出了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题目五彩纷呈,各有特色;作文材料仍然具有思辨色彩。

2024高考备考思考:

①不同类型(材料、话题、任务驱动、应用性等)的作文尽量都要训练与指导到位。

②学生既要关注和积累关于宏大主题的现象与素材,又要关注当下的生活,特别是与考生关系紧密的生活。

③重视学生的审题,重视思辨性是写作。

附:2024年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考后仿真适应性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总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是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高铁线路,不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也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

京沪高铁穿越黄淮冲积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的路段,沿线分布着大面积深厚软土层,相当于在“豆腐”上建高铁。因此京沪高铁的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100年的寿命期限内,一般地段沉降要小于15毫米,相邻两个桥墩的沉降差异不得超过5毫米。为此,京沪高铁创造性地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用深入地下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一行行、一列列桥桩来规避沉降。京沪高铁还采用了独辟蹊径的创新技术,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建设者采取了机械碾压等“人工沉降”措施,加快轨道下土层趋于紧密的速度,将国外高铁铺轨前三到四年的自然沉降周期缩短到18个月。

在京沪高铁项目破解的众多技术难关中,CRH380A那酷似“火箭”的别致车头,绝对是亮点中的亮点。车速越高,行驶阻力越大,空气动力在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经过大批技术精英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改进,“火箭”车头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速度,阻力更比上一代车头降低了15.4%,且尾部升力几近于零,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的超越。测试数据显示,阻力下降后的CRH380A列车,以300公里时速运行时,旅客人均每百公里能耗仅3.64度电,相当于飞机的十分之一。

接触网的送电能力是电气化高铁能够持续高速奔驰的关键因素。每段平均长度1.4至1.6公里的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水平精度误差允许在0.1毫米以下,而京沪高铁的实际精度达到了0.03至0.05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列车时速300公里时受电的平顺性、连续性。接触网导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被业界视为高铁牵引供电核心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向日本寻求技术引进被拒绝后,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自主研发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改进,第一批合格的铜铬锆合金高强高导接触线、超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终于从中国人手中诞生,综合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上锡铜和镁铜接触导线,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PHC接触导线。

京沪高铁是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

(取材于涂露芳、孟为、王刘芳、刘宇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高铁技术领域,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巨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铁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向内看,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众多行业都因高铁机遇发展壮大;向外看,高铁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相关技术研发等大量优质投资机会。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多有助力。

高铁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大动脉”畅通快捷,全面激发了资源要素流通的活力。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南北要素加速流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借高铁向内陆腹地延伸,有助于打破地理阻隔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疆域、更高效的环境下自由流通。

  高铁提升了节能减排的成效。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功”也十分高强:每百人公里能耗仅为每小时不到6000瓦,是大客车的二分之一,是飞机的六分之一。因为其只用电,不用燃油和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量很低,堪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贴地飞行”的高铁扩张了既有“经济圈”,重新定义着市场的“边界”。比如,京沪高铁建成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两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将两大经济圈连接起来,使这个巨型的“【甲】”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之道。一根根铁轨缩短了城与城、“圈”与“圈”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构建“一带一路”,高铁往来穿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专家预测,中国的高铁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构建更为广阔、更有潜力、更具活力的“大”市场。

(取材于《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标准”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提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多数人就不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标准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巨头就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道。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取材于卢泽华的《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1.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缩短路基沉降周期说明中国高铁建设者具有创新能力

B.文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阐释接触网的送电能力

C.“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比喻,本体是指接触网导线

D.文中列举了许多具体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内容可信度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B.车头人均能耗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

C.接触网导线架设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接触导线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3.根据“材料三”下列各项对“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的部首是“辶”,部首共三画

B.轨道:“道”,用的是本义,意思是道路

C.发展之道:“道”意思同“大逆不道”的“道”

D.坐而论道:“道”在文中指空话,大道理

4.根据“材料三”,关于认证标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认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标尺

B.确立标准的企业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C.中国企业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D.中国高铁标准已经被众多欧美国家广泛采用

5.根据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找一只眼

赵一伟

那只眼睛,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丢失在1941年的一个黑夜里。没了它,没人再夸余从军英俊,没人再夸余从军神气。余从军叹气,我跟着落泪。更多的时候,我射出的是锐利的光芒,在寻找着。整整八十年了,我从没灰心过,我一定要替余从军把那只眼睛找回来。

我,也是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是余从军的右眼。

“看报呢?啧啧,一只眼睛还那么好使!”我吓了一跳,隔壁病房的老刘不知啥时候踅进来。这个老刘,一扭脸就叫余从军独眼龙。我很生气。我一生气就乜他,没想到他笑得更欢了。

“老余啊,不跟你开玩笑了,讲真的,你这眼咋就成了……”老刘假装正经地问。

我看向别处,不想搭理他。

“那你有几个娃呀?都干啥子哩?”

说到娃娃,余从军咧着还剩两颗门牙的嘴笑了,我也亮光闪烁。

“不是跟你讲过了嘛,我有五个男娃两个女娃。现在孙子重孙子曾孙子,乌泱泱一片。跟你谝谝俺那大孙子吧,啧啧,承包了几百亩的苹果园!”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余从军的大儿子来了,五官不是那么舒展。“爹,咱敢不敢承包北坡上的果园?”

余从军心里一震,打盹的我一个灵醒,仔细瞅着大儿子。

“怎么不敢承包?眼下政策这么好。”余从军说这话没有打咯噔,心脏还跟着紧蹦了几下。

“这么大的摊子,我吃不准哩。一是咱没有经营经验,二是品种改良得换新树苗,再加上承包费、人工,得不少钱哩!”

“经验是慢慢总结的,那个不怕。钱嘛,缺多少?凑凑借借,先紧要紧的解决!关键时候,我也是一个棒劳力!”余从军语气坚定,充满了鼓动性。

“那我听爹的!”大儿子声音瓷实了。

后来每一年的春天,汾川河的薄冰才刚刚融化,漫山的苹果花就一片雪白;秋天,粉红粉红的苹果,比娃娃的脸还要好看,整个南泥湾的空气里都是苹果的香甜。

“俺大孙子大学一毕业,就回村接下了他爹的苹果园。年轻人头脑活络,搞起了什么电商平台,不出门,苹果就销到了全国。”余从军得意,我跟着眼珠赶紧往上翻。

“大前年,南泥湾重整千亩稻田,是重孙子们倒腾的哩。老刘,春天里你去看看,那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嫩绿的秧苗,跟画一样,秋风一吹,稻子一夜之间就金灿灿的。看也看不够,闻也闻不够!就像歌里唱的: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余从军唱着唱着,鼻子一酸,我立马涌出了泪花花。

“老刘,这歌不但咱南泥湾人唱、咱延安人唱,全国老百姓都会唱哩!”

“是哩!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咱南泥湾,他们虽然南腔北调,但都会唱‘花篮里花儿香’。他们一群群,跟着小旗子,看南泥湾的风光,学习南泥湾的精神,品尝南泥湾的果子,吃南泥湾的饭饭。对了,现在果园不叫果园了,叫‘生态采摘园’;饭也改名儿了,叫‘风味’。”老刘终于搭上了话。

“老伴要是能看到今天的景致就好了”,余从军的声音低了下去,“记得那年,我到她家。他爹说,穷得叮当响!她说,他是英雄!她爹说,他就一只眼,是个残废!她说,他是英雄!她把这四个字说得嘎嘣脆,高扬着下巴颏,脸扭向一边。”

我的光芒随着余从军的语调变得柔和,柔和得如同初春的太阳。

“那,你的眼睛……”老刘目光飘忽着又回到了眼睛上。

“好吧,老刘,我今天就告诉你,我的眼睛是日本鬼子给炸的!”余从军攥了攥拳头,终于下决心要讲这个他不愿讲的故事了。

“你们三连开进南泥湾垦荒,怎么又变成了打鬼子?”

“我们是来垦荒,但也不能用嘴啃吧?别说耕牛、农具,连镢头都没几把。我们放火烧荒,用手翻石头,用刺刀砍灌木……繁重劳动,加上吃不饱饭、生病,九龙泉的新坟一天天在增加。这不是法儿啊。起先,我们用敌人打过来的炮弹片,造出了十几把工具,但那哪够啊。有人又给连长出主意:到山西偷日本鬼子的铁轨。说干就干,我们连夜组织了敢死队,渡过了黄河。但鬼子对铁轨看护很严,我们撬掉的铁轨还来不及运走,就被鬼子发现了,子弹密集地扫射过来,我只觉左眼一疼,一股热流顺脸爬了下来,用手一抹拉,一股子血腥味儿……我丢了一只眼算什么?那次行动好几个战士丢了命……”

老刘怔怔地坐在那儿,再没发问。

我则一下子穿越到了1941年的那个黑夜,看见了那只红色的、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我终于找到了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反复出现,目的是突出余从军不再英俊,设下悬念,与结尾红色眼睛相呼应。

B.因为余从军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失去一只眼睛后,他经常叹气流泪,甚至不愿提及自己失去这只眼睛的往事。

C.文中着墨不多的老刘,对塑造余从军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其对余从军从蔑视到敬佩的态度转变,衬托了余从军的大度和英勇。

D.本文情节大多以对话形式展开,使叙事紧凑明快,人物语言通俗浅白,“谝谝俺那大孙子”“都干啥子哩”很有陕北地域特色。

7.关于文中儿子承包果园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果园的由来,为后面大孙子继承果园搞电商平台做铺垫。

B.余从军相信国家政策,坚定乐观地鼓励儿子承包果园,主要是因为自己力气大能干活。

C.和后文南泥湾垦荒情节相呼应,形象再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南泥湾风貌和南泥湾精神。

D.引人深思,突出“南泥湾精神”的代际传承,彰显“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

8.说到娃娃,余从军和老刘开始了正式谈话。在他们二人正式的谈话过程中,“我”的一系列反应,也体现着余从军的心情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小说写的是余从军自1941年后整整八十年的人生故事,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故事,而是用另一只眼“我”来讲述,这种讲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

材料二: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

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

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思越人  紫府东风放夜时①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贺铸青年时期曾在京城度过一段少年侠气、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此后却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有志难展,郁闷在心。回首往昔,梦绕魂牵,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此境况下写出的。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首句“放夜”点明时间,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可以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

B.上片第二句写词人与佳人归来时的情景,这位佳人步态似莲,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

C.上片三、四句通过“五更”和“十里”写曲终人散之后,借灯火阑珊暗示喧闹时间之长,点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

D.下片前两句为虚写,写梦中炉香袅袅,处境孤凄,醒来后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

16.本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文化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图形纹样造型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 ① 的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喜好和观念。“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 ② ,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 ③ 、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抢救、关注和发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古代关于雪的诗歌数不胜数,在古人眼里,         。一则,雪代表着圣洁,象征着一尘不染的灵魂。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不仅可杀死一些在表层越冬的害虫,而且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高,融化后能增加土壤的水分,供作物生长。三则,雪能吸收灰尘,净化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四则,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天然饮料,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将枝头新雪扫下煮沸沏茶。

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袭,          

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来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俗话说:“三九补二冬,来年无病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6分)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杭州亚运会盛大开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观众却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使用英语宣誓感到惊讶,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北京、东京奥运运动员全用自己的国家语言宣誓,怎么到了杭州亚运会就要讲英文了?在自己国家举办的运动会,虽说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但现场的观众以中国人居多,宣誓应该用东道主自己的语言,这才显示国家的强大,也是对中文和中国人民的尊重。

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幕式上运动员代表用英语宣誓,不过是按规则行事而已,亚运会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成员国轮流主办,亚奥理事会的官方语言就是英语。而且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之一,掌握英语也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中国高铁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高铁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中国高铁标准经受了中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检验,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以高铁、核能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一的解说。

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是列数字。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结合材料一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京沪高铁是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可知,“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不当。

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C项,立足材料三,“发展之道”的“道”是规律认识。“大逆不道”的“道”指封建道德,“不道”指违反封建道德。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D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可知,“已经”不当。未然变成了已然。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主要围绕“中国高铁标准”的长处分析,中国高铁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中国高铁标准经受了中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检验。

6.D    7.B    8.①说到娃娃,“我”“亮光闪烁”,“眼珠赶紧往上翻”,体现了余从军为孩子们的成绩高兴得意,感到自豪。

②谈到南泥湾的变化,“我”涌出泪花,体现了余从军为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激动幸福。

③谈到老伴,“我的光芒”变得柔和,体现了余从军怀念老伴,感激老伴,为老伴太早去世而遗憾。

④谈及失去眼睛的经历,“我”看见了那只红色的眼睛,体现了余从军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对战友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9.①另一只眼是余从军的右眼,可以随时见证余从军的一切行动,使讲述的内容更真实,情节推进更自然。

②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余从军右眼以人的思想感情,使小说多了些魔幻色彩,故事形式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

③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事,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使故事讲述更有感染力,易于引发共鸣,深化主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目的是突出余从军不再英俊”错,反复强调眼睛的样子,主要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与结尾红色眼睛相呼应。

B.因果关系不当,“他经常叹气流泪”还因为失去一只眼睛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C.“蔑视”过度解读,从文中可知,老刘只是好奇、开玩笑,而“衬托了余从军的大度”也无中生有。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内容、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B.“主要是因为自己力气大能干活”错。原文是“眼下政策这么好”“关键时候,我也是一个棒劳力”,主要是相信国家政策,自己还想多参加劳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说到娃娃,余从军咧着还剩两颗门牙的嘴笑了,我也亮光闪烁”“‘俺大孙子大学一毕业,就回村接下了他爹的苹果园。年轻人头脑活络,搞起了什么电商平台,不出门,苹果就销到了全国。’余从军得意,我跟着眼珠赶紧往上翻”,说到娃娃,“我”“亮光闪烁”,“眼珠赶紧往上翻”,体现了余从军为孩子们的成绩高兴得意,感到自豪。

②“‘大前年,南泥湾重整千亩稻田,是重孙子们倒腾的哩。老刘,春天里你去看看,那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嫩绿的秧苗,跟画一样,秋风一吹,稻子一夜之间就金灿灿的。看也看不够,闻也闻不够!就像歌里唱的: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余从军唱着唱着,鼻子一酸,我立马涌出了泪花花”,谈到南泥湾的变化,“我”涌出泪花,体现了余从军为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激动幸福。

③“‘老伴要是能看到今天的景致就好了’,余从军的声音低了下去……我的光芒随着余从军的语调变得柔和,柔和得如同初春的太阳”,谈到老伴,“我的光芒”变得柔和,体现了余从军怀念老伴,感激老伴,为老伴太早去世而遗憾。

④“好吧,老刘,我今天就告诉你,我的眼睛是日本鬼子给炸的!”“我们连夜组织了敢死队,渡过了黄河。但鬼子对铁轨看护很严,我们撬掉的铁轨还来不及运走,就被鬼子发现了,子弹密集地扫射过来,我只觉左眼一疼,一股热流顺脸爬了下来,用手一抹拉,一股子血腥味儿……我丢了一只眼算什么?那次行动好几个战士丢了命……”“我则一下子穿越到了1941年的那个黑夜,看见了那只红色的、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我终于找到了它”,谈及失去眼睛的经历,“我”看见了那只红色的眼睛,体现了余从军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对战友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

①“我,也是单眼皮,细长,黑褐色瞳仁,是余从军的右眼”,另一只眼是余从军的右眼,作为余从军的眼睛,这只右眼始终跟随余从军,可以随时见证余从军的一切行动,使讲述的内容更真实,情节推进更自然。

②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余从军右眼以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吓了一跳”“说到娃娃,余从军咧着还剩两颗门牙的嘴笑了,我也亮光闪烁”“余从军得意,我跟着眼珠赶紧往上翻”“余从军唱着唱着,鼻子一酸,我立马涌出了泪花花”“我的光芒随着余从军的语调变得柔和”,眼睛随着余从军情感的变化而感受到同他一样的情感,这样写使小说多了些魔幻色彩,故事形式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

③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事,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使故事讲述更有感染力,易于引发共鸣,深化主旨。如“余从军唱着唱着,鼻子一酸,我立马涌出了泪花花”,表达了对南泥湾如今发生的变化而感到幸福、激动,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绪从而引发共鸣;再如“我则一下子穿越到了1941年的那个黑夜,看见了那只红色的、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我终于找到了它”,以“我”找到了另外一只眼睛的欣慰,表达了为国牺牲奉献的踏实、骄傲,体现了主题。

10.C F H    11.B    12.D    

13.(1)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

2)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 14.慕容超失败在(不懂得利用地势条件):①有大岘山的天险而不知道扼守;②放任敌人顺利越过大岘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三个句子句式相似,句意相关,各句后面CFH处需要断开。

CFH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断。/横渡。句意: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B.错误。大岘山东面。/崤山以东。句意:顺大岘山东进。/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

C.正确。终于。/士兵。句意:最后为邓艾所擒杀。/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

D.正确。攻克,攻取。/选拔。句意: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错误,原文为“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没有放松警惕。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料”,估量,预测;“上将”,智慧谋略高明的将领;“道”,方法。

2)“以”,认为;“策”,计策;“策之上也”,判断句,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可概括出,有大岘山的天险而不知道扼守;

结合“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可概括出,放任敌人顺利越过大岘山。

综上可知,慕容超失败在不懂得利用地势条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材料二: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客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15.D   16.①孤独凄凉之情: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炉香袅袅,晨星稀疏,孤雁飞鸣,诗人内心孤独清凉。

②珍惜留恋之情:描绘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的追念及留恋。

③怀才不遇之情: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有志难展,郁闷在心。

④惆怅失落之情: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比鲜明,产生无限的惆怅失落之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下片前两句为虚写”不当,应该是实写。此词上片写梦境,为虚写,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育之夜。下片为实写,写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每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首联中的情感。如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他怀才不遇,“回首往昔,梦绕魂牵”可以看出他珍惜留恋之情。词的上片写东风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时,我伴着看貌如秾李、步生莲花的美人归去。五更的钟声响起,笙歌已散尽,月色皎皎而灯火稀疏。但这美好的一切仅仅是梦境,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描绘梦境表达了词人的留恋之情。“寥落星河一雁飞”,一直孤雁也能体现出孤独之情。这是一首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绪。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惬意,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喻。远离京城,有志难展的词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在这一凄清画面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

17.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萧,戈,跬,至。

18.①无足轻重 ②世事沧桑③瞬息万变    

19.D    

20.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句尾加“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调整“关注”、“抢救”、“发掘”的顺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的是民间纸牌的地位低,可用“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②根据“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可用“世事沧桑”。世事沧桑: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③语境说的是有着很多变化的今天,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在短时间内发生众多变化。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表示一寸见方。

A.矮小。

B.心绪思绪。

C.心得。

D.一寸见方。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残缺,“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是句子的状语,“在……”结构不完整,在“传统文化”后加“的同时”。

语序不当,“抢救、关注和发掘”,按照逻辑应改为“关注、发掘和抢救”。

修改为: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

21.①雪是吉祥的征兆

②雪水亦是一味良药

③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22.因为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所以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

【详解】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空,结合后文“一则,雪代表着圣洁”“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可知,在古人眼里雪代表着圣洁、“护身符”,可见雪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是吉祥的征兆”。

②第二空,结合下句“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可知,雪水可以治疗疾病,说明雪水是一味良药,所以此处可填写“雪水亦是一味良药”。

③第三空,结合上文“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袭”可知,天气寒冷,身体容易受寒邪的侵袭,应该注意保暖,所以此处可填写“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三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讲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第二句话讲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第三句讲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

题干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是原因,“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是结果,得出答案为:因为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所以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

23.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李长建备考公众号》整理,转载只为交流与分享,版权归属原作者,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