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反思什么?怎么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2023-10-25

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应着重反思哪些关键点?要从反思中总结和获得些什么?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课后反思的“五必须”教学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呢?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对教师而言,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2课后反思的七条路径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核心素养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核心素养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与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灌”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遴选于校长论坛尊公众号,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教师成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听听于漪怎么说

2023-09-25

教师成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听听于漪怎么说作者|于漪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01教师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我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所以我一看到“语文”就特别兴奋。过去我读过《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所著,我读了很多遍。这一次,我读了《经典常谈》中陈文忠教授所作的导读,介绍了此书写作、阅读的背景和历史,感到非常受教育。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成长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稍微反思,就深感惭愧。因为早年求学,读书没有高人指点,主要靠自己摸索,几乎全凭兴趣爱好,无计划、无目的地翻阅。  “语文教师小丛书”的《出版说明》里就引了张之洞先生的话:“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这段话非常好。读书是有门的,是有路的,随便读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是得门而入,就会事半功倍,终身有用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寻找一条正确的路,到底读什么书?年轻教师需要好好考虑。02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我之所以后来还能够改行教语文,说实话还是因为在中学、大学里读过一点书。  我是一个小说迷,可以整夜不睡来看《战争与和平》。那个时候想看这本书很难,因为没有钱买书,我借到了以后便很仔细认真地读,我满脑子都在想小说中怎么栩栩如生地刻画打仗的场面,特别是图库索夫的形象。又比如读《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开头的那几句,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了不起。  做了教师之后,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处处捉襟见肘,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在这种自反自强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我的读书座右铭是西汉刘向说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好像是药,善于读书了就可以治疗愚蠢、愚昧、愚笨。我书既读得不多,又不善读,故而至今未能“脱愚”。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只要跟教我的老师比,我就无比汗颜。教我高中的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教课娴熟洒脱而不拘泥,许多经典古文背诵如流,问不倒他。他连写作文评语都有文化含量,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读书学习,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在灵魂,在精神世界的状况。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下相当程度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的丰满还是贫瘠。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意义非凡。教师自己不躬身勤读,腹有诗书,志在高远,怎么挑得起对学生“三塑造”的重任?教师应该是读书人,是文化人,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 我从教已60多年,一个甲子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仍然会感到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在教课时,有时候因为对这个问题钻研得很深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学生一下子就开朗了;有时候自己有一点含糊,总觉得好像没有讲清楚,讲过来讲过去,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课的水平,就需要多读经典,多积累相关知识。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我联想到杜甫研究专家冯至先生,他同时也研究歌德的十四行诗,并且自己创作十四行诗。他曾经讲道,要使自己狭小的心有一个大的宇宙。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对于教师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学生。我记得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碰到事情了,有60%想着别人的人。其实教师何止是60%,而是心中有70%、80%,甚至90%都想到学生了,教师都是大好人。  但是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水涨船才高。所以说读经典其实是寻找智慧的源泉、人生的价值。我们教师是读书人,读书要伴随人一辈子。 什么是语文?语文跟其他学科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是直指人生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所独有的,读书是人特有的神圣权利,读书才能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之理。所以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对人的作用。  所以语文教师读经典,首先要从热爱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开始。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根。03教师要读“磨脑子”的书多读一些经典那么,读什么书?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书是文字产品,其实质是人的历史和灵魂。读书,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就是读许许多多的人生。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就能够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一生,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众多困难,读书能从多种多样人生正反经验中获得启迪,获得智慧。尤其是哲学元典,如《周易》《论语》《道德经》,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起读,会增添一点理解,降低一点难度。  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多接触,多思考,突然明白哲学并不奥妙,并非不可捉摸。哲学就是跟你谈心,谈大问题,谈宇宙,谈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狭小的心会变得开阔起来。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在世,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的选择当中。  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价值追求,在文字海洋中奔腾。读经典,实际也就在读当下,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出一个清醒的头脑,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觉,克服自卑、琐细、无知、狂妄。当我读到经典的某些语段时,常有精神腾云的震撼与喜悦。 如《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至圣先贤这种建设理想社会的高远志向,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令人由衷地敬佩,真是高山仰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睿智、民族精神、天下视野的宝贵基因,正在当今时代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想到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想到“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 经典,助你贯通古今,增添人生的厚度,激励教育工作的担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一

2023-09-21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一——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近年来,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话题很热,尤其是“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对该话题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有的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多、负担重,常常熬夜很晚才能完成作业,学生和家长不堪重负;相反,有的家长指责学校不留或少留作业,导致学生练习强度低,学习效果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客观地说,经过多年课程改革的洗礼,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小学1—2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各年级安排精选过的高质量作业,已成为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呢?我曾经观察与了解了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的状态:有的学生做作业时专心致志,很快就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可有的学生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写一会玩一会,一会儿又查阅资料,做作业的效率极低,别的学生10分钟能完成的任务他30分钟也完不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呢?1.强化学生的作业意识。要求学生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完成作业不去玩。这个习惯养成的背后是老师要求、家长监督,双方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2.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监督学生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不断地抓,直至养成习惯。3.给孩子作业方法的指导。提高作业效率,以下几点非常关键,落实的好,可以很好地减少做作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一是,认真听课。鼓励学生认真听课和练习,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问,在课堂上学扎实。二是,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完成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扫清学习障碍后再完成作业。三是,考试标准作业。完成复习后,按照考试标准完成作业:不翻书、不查阅资料、限时完成,不会的题目暂时搁置,待其他作业完成后通过查看笔记、资料等方式完成。遇到实在不会的记录下来,回学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四是,检查作业。家长要求学生自查,有错误及时修改。有条件的家长复查,有疑问的让学生解释,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看似小事,但关系学生的未来,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监督、提醒、纠正学生,加强家校沟通与协调,是家长的重要义务与责任。这个习惯养成的好,学生终生受益;养成不好,会使学生养成干事拖沓、墨迹、不专心等坏习惯,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教师必备的8项课堂教学技能

2023-09-18

教师必备的8项课堂教学技能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结束?有人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为课堂教学既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讲究与人沟通的艺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有哪些技能?一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结束,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1怎样吸引学生?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      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教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      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      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等,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2怎样启发学生?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      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得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助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拴住,没有机会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其次,要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      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探究完毕,教师要记得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的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或者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3怎样提问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上提供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学习。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由于简单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因此可以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讨论。 4怎样管理学生?专心于学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有些教师在上课铃响后不急于讲课,而是用几秒钟的时间,环顾全班,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力。这种短暂的沉默也常用于治理涣散的课堂气氛,教师略带生气的眼光能制止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      不过,这种缄默的管理适用面很窄,大多数情况还需教师口头干预。比如:一名学生给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错误中有合理成分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为学生补台,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      有时,教师自己也会犯些错误,如果是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师除了立即改正外,还应真诚地向学生们道歉,切忌以势压人,强词夺理。5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      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教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然后导入了新课。      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6怎样探究?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      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以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掉队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像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妙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之外,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7怎样巩固?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会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      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      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梯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8怎样结束?尽管有时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节奏,教师不得不草草收场,但其实这一阶段仍然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归纳和小结,再突出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要注意或避免的错误,赞扬在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和他们的思想方法,起到回顾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将学习适当引申,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带出下节的课题,埋下伏笔。作者|游晗昕(广东省中山市横栏中学)来源|《中国教师报》928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大单元教学”的思考和实施路径

2023-09-18

“大单元教学”的思考和实施路径作者:蔺建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为了说明什么是“大单元教学”,我想先从“大单元教学”的“大”谈起。具体从三个方面说明:01教学目标高“大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02教学单元大“大单元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文章篇目,而是对教材中原有单元篇目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学科核心概念或单元大观念。根据教学需要适量补充课外教学材料。一个单元的教学篇目可以是3-4篇,也可以是4-7篇,只要能够用主题要素或者单元大概念进行串联,用任务驱动就行。03课程结构大“大单元教学”需要将单元目标、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真实情境、知识点、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作业、评价、反思等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04时间跨度大“大单元教学”不仅仅是原来课时累加的单元教学,而是包含了课上课下、周中周末等整个时间段。简言之“大单元教学”是指以系统论的方法将教材中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单元或篇目进行分析、重组、整合,以“大概念”为引领,立足学生的“学”和“理解”,通过设置“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习得技能、方法、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大单元教学”概念的提出是课程改革进入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传统单元教学以单篇或多篇教学为主,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且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了解”“识记”“理解”某个知识点,纯粹为了学知识而学习,很难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而大单元教学突破了当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学科知识零散、学科能力低下带来的局限,减弱了教学的单一性,使教学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主题概念和单元大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理解了“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呢?通过阅读专家的文章,以语文学科为例,“大单元教学”可以这样设计:01选择单元主题通过分析教材单元中各个篇章之间的内容关系和知识逻辑关联,确定大单元主题。02设置情境任务 围绕大单元主题,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布置学习任务。 03确定单元目标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结合学情,明确大单元目标。(逆向设计阶段一)04设计评价量表针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针对表现性任务,针对学习技能,选用合宜的评价方法:非正式检查,如口头提问、观察、对话等;传统的纸笔测试,如选择、填空、简答、论述等;表现性评价,根据课堂环节设计相关评价性表格。(逆向设计阶段二)05设计课堂活动依据单元导向与单元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逆向设计阶段三)根据以上设计流程,我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展示“大单元教学设计”简案:(一)主题:“我是超级演说家”(二)情境任务:“五四”青年节就要到来了,为了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展示青少年奋斗拼搏的青春岁月,学校拟举办一次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为了办好这次演讲活动,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三)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词句,感知演讲词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2.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撰写“我的梦想”主题演讲词。3.通过参与“我是超级演说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分享的意识,在交流中分享中学会尊重他人,提升自信。(四)设计评价量表1.观看电影《建国大业》闻一多演讲片段,模拟该片段演讲。2.演讲稿评价量表3.“超级演说家”演讲评分表(五)设计课堂活动活动一:学习演讲词阅读教材中的四篇演讲稿,以表格或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这三篇演讲词的演讲者分别“讲了什么、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活动二、理清演讲词的脉络层次教师给出《最后一次讲演》思路示例,学生梳理剩下三篇演讲稿。活动三、阅读四篇演讲词,参考表格中给出的示例,完成表格内容。“语言风格”的填写,建议用四字短语概括。活动四、在四篇演讲词中,选择其中一篇模拟演讲,互评互赏。活动五、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回顾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围绕演讲词的一般特点,探讨值得借鉴的写作技法。活动六、请以“我的梦想” 为话题,通过如下步骤撰写演讲稿。(1)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我”“梦想”。(2)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思考:“我”:“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对谁演讲?“我”为什么演讲?“梦想”: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要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我”的梦想和听众有什么关系?“我”想借此向听众传达怎样的观点?活动七、举办演讲比赛(1)赛前筹备(2)演讲比赛对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思路,学无止境,我们在“大单元教学”的路上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实现育人目标。(本文选自《建国初语》,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本栏目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