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前言

2022-11-08

前  言关于学习习惯,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学习习惯,也称studying habits,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古代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数千年前便作出这样的总结:“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习惯改变命运,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坏习惯自毁前程。笔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总结30余年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要想在人生中取得超过常人的成就,只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此,对影响学生学业成长的若干因素进行潜心研究,遴选了对中小学生影响比较大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旨在与教师、家长和学生分享,在“双减”的背景下,为教学“减负增效”,做到“减负”不减质量,“减负”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科学、健康成长助力!为培养“五育”并举的高素质公民加油!由于水平所限定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杨希发,男,1963年2月生,特级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曾任天津市宝坻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宝坻区教育学会会长、天津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有《整体推进 人人参与》《“构建三元教学体制的实验研究”研究》等多篇论文省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天津市创新杯论文、“双成果”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主持了《构建三元教学体制,推荐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农村区县建设本地区教学网络资源的实验研究》《农村地区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等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构建三元教学体制的实验研究”研究》《农村地区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农村地区学区化教研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分别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构建学区化(联盟校)教研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实践研究》2020年1月9日向全市展示推介,并在珠海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教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推介。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一

2022-11-08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一——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培育和引领”,为此把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纳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中。可见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学校,不少学生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教科书没有多长时间就损坏了:书皮褶皱、甚至残破不堪;各种文具随意乱放,杂乱无章;不少学生不爱护公共财务,教室里随意打斗,不但使教室凌乱,甚至损坏桌椅......在公园、景区,有些孩子嬉戏玩耍,随意在草地上踩踏、毁坏雕塑、乱涂乱画、损毁健身器材;包括有些成年人在游玩的过程中刻下xxx到此一游的留言,损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对此,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太不懂事了,这么大的人怎么一点修养都没有......不一而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这样?都是不懂事?完全是素质问题吗?我的答案:不全是。那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习惯,行为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简单说教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从小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见效的。其启蒙教育应该从爱惜学习用品开始。开学了,老师要反复向学生渗透保护学习用品的道理,并引导学生做到:发新书了,用书皮包起来;每次把书用完,细致地整理好放回课桌相应位置或书包;封面脏了,擦拭干净;书边卷了、作业本有褶皱,把它抚平、压实;作业时,写错字了用橡皮轻轻擦干净再修改;文具用完,放到文具盒里相应的位置......进而,教导学生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下课了轻轻起身,把书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好、桌凳摆放好后离开;做值日时,搬动桌椅要轻拿轻放,墩布、笤帚等用完清洗干净,放到规定位置摆放好;在校园里玩耍,注意不要损坏公共物品,不乱扔杂物,发现地面上有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要求学生在校外遵守社会公德:到公园、景区里游玩,不踩踏花草树木、不乱刻乱画、不毁坏景区里的物品,爱护景区里的一草一木;在社区,遵守社区规范,把主题教育课程开到社区:如开展我是环境小卫士、我是小小清洁员等系列活动,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拓展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通过系列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贯穿教育的始终。我们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公民素养会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本文作者:杨希发,特级教师)

抓住“新、趣、情、思”四字,让学生爱上学习

2022-11-04

于漪:抓住“新、趣、情、思”四字,让学生爱上学习于漪 教学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态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学生的内在态度指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又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在态度,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改变目前学生学习不佳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她提出了“新、趣、情、思”四字法则,为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启示。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中,分为“教与学”两种相辅相成的模式,不仅有教师的输出,对应的是学生的吸收与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吸收的知识就会越丰富,反馈到教师的部分则更加深透,对教师教学的改进亦有不可或缺的帮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有言:“热爱就是成功的秘诀。”热爱不仅适用于物理化的科学,同样有益于语文的教与学。日下,不少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对学习视若无睹,我认为这是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对他的吸引力,是否上课对他们来说相差无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教师的单向性“产出”,不顾学生的意愿,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肆意传授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即学习内在驱动力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学生毫无兴趣,获取知识不积极,纵使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他们的学习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得如何优质,表达的观点如何深刻,而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只有与学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驱动力是克服厌学困难的有效途径,但是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家长、教师,乃至社会逐步地培养,激发内心的崇敬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过程至关重要,要做到“目中有人”,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正中央,以学生为本,只有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进入学生的世界,心心相印,不断地加强沟通,才能将所有获取到信息为教学所用,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高质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如何发挥“指向标”的作用,引领学生爱上学习呢?我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01新——保持新鲜感“新”是指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反馈,具有双向互动性,因此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千课一面,实时保持新鲜感,追求新奇的传递。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展现出“新”的特征呢?首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文章,抓住各种文章的个性,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例如我在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描写的时候,很少使用重复的名词术语,要教出每一篇文章的特点:介绍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说是一幅恬淡的水彩画,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教出四幅图画是以横式的结构大面积铺开的;而《海滨仲夏夜》则是另外一种景色,我教学生把握住以时间推移的线索,主人公是定点观察海边的仲夏夜;在讲《香山红叶》的时候我就带领学生一同跟着文中的老向导身临其境去游香山,看红叶,体会漫山遍野的红色,让学生自己解说观察到的景色,复述游玩后的心情;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要教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眼睛,以“温晴”领略济南的冬天。其次,教师不能简单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教学,而是要以多维度、全方面地开放性总揽式教授课程,从多方面刺激学生学习欲望。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以书本为主,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不同文章之间的对比。从古至今或是由中及外,许多的知识都可以运用到课程教学当中。02趣——增强趣味性“趣”强调的是教学课程要富有趣味,使学生流连忘返,让学生如坐春风。因此,课程必须设置得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才能觉得趣味无穷,推动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怎么样才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呢?首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会加入直观演示,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直观演示教学是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正确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藤野先生》的时候,用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来展示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将抽象的文章内涵化为具体的照片体验;我还专门去城隍庙购买核舟,为了在讲《核舟记》时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讲解《记一辆纺车》时,我就请学生模仿《周总理纺线》油画上的纺车,画出纺车的模样,对不悉知传统纺车的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更直接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直观演示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以及分析能力。其次,“抓点成线”同样也是增加趣味性的窍门。要学生一开始就阅读整篇文章,还要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等等,这是很困难的,甚至会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先打好铺垫,抓住点,连成线,形成面,织成网,促使学生自我形成文章的脉络网,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例如解析《荔枝蜜》,我就想到通过对“蜜”一字的字形结构分析来引导学生。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蜜”字,让学生解答它是什么样的结构。那有同学就回答了,“蜜是上中下结构,最下面是个虫。”“那通过虫又能想到什么?”她就回答说:“小虫子,蜜蜂。”这样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学习,串联成文章脉络。     最后,制造悬念。不但可以顺应学生求知新奇的心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例如论说鲁迅先生《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我会这样在开头介绍:“凡是学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也无不被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他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当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的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增强学生自主理解性,兴趣就来了。悬念法可运用于课程的全过程,课始激兴趣,课中见深度,课尾泛余波。03情——打造入情场“情”关注的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学生尚处于语文学习的发展期,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要做到“入情”,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入情,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有情感,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从而深刻领会学习的乐趣。该如何入情呢?首先,教师必须要自己先行对文本情感进行体察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文本材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生活经历等,这样才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情感,深入到作者情感深处,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我在上课前一言不发,就只在黑板上写下:“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话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我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献身精神后,向学生展示我的“入情”。我要求自己不断地与作者情感碰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打造学生入情磁场。情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就像一个磁场一样让学生浸入其中,不知归处。创设有效的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使学生在情景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入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触摸文本中的情感,逐步提升学生入情的境界。在我创设的情景下学习,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闻一多先生当年讲演的那个会场,切身体会到他拍案而起的英姿。最后,可以加强实践,强化学生的入情体验。为学生搭建入情的平台,提供学生排练情景剧的机会,将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促进阅读与其他表演形式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加快入情。04思——加强探究性“思”聚焦在智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思”不仅指思考,还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倡探求,做探索性研究,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不能持续依靠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和能力的培养。而要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智力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问题的机会,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带着开创性思维的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文章的妙处,大胆提出创新性问题。那么如何推进学生做探索式研究呢?首先,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指导、规范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景中进行研究。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培养独立意识,亦可以组队合作,建立团队理念。其次,适当点播,诱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为研求方向困惑时,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顺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切勿违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因此要求教师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兴趣是学习的基石,热忱也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于内心,教师要培植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他们的学习愿望、动机、态度加以重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知识的“乐之者”。本文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编辑推荐,选自河南校园融媒体中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本文选自:校长传媒公众号,未经修改)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二十二

2022-10-24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二十二——说课 “说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然后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师之间进行一次思想碰撞;通过交流预设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研究。“说课”活动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吃透教材,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在平常的活动中,感觉老师说课有待加强,有的老师说得过细,面面俱到,浪费很多时间;有的老师讲得又过于简单,没有起到说课的作用。笔者认为说课应从七个方面入手。一、说教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明确本节课应该讲哪些内容、拓展到什么程度。二是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说明教材内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也就是知识占有比例、学习此内容的作用,以及作者的编写思路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确保实现教学目标。二、说学生也就是分析学情,应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基础怎样。从好、中、差三个层次分析,有利于老师教学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授课内容过深或过浅的情况。过深,学生听不懂;过浅,浪费学生时间。二是分析学生学习态度,主要分析认真不认真,勤奋不勤奋,乐观不乐观,积极不积极等。三是分析学生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四是分析学生特点。在心理特点方面,可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分析。在身体特点方面,体育课、实验课、参观课、劳动课、实践课等,都应注意与学生个体的身体特点相结合。三、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点等,说明选用哪几种教学方法,穿插哪几种教学方法,有些方法如不体现得特别明显,可以省略不说。要说明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什么,预设会收到什么效果,选择这些教法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大致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在讲这一问题时,可顺便说下“学法指导”,这是老师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实际上,学法指导比老师的教法更重要。教法是老师如何教和指导学生怎么学。而学法是学生自己怎么学,掌握学法,学生才能一生受益。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强化学法指导。在这方面,北京实验学校常年把学法做为课题研究,并且找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密钥,值得我们借鉴。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步,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理由(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社会环境阅历等),预期效果。第二步,讲授新课。分析归纳总结,典型试读引领,社会热点问题插入,历史故事借鉴;例题由浅入深,讲练穿插进行,例题选择依据等;简单说讲解过程,重点说明依据。第三步,课堂小结。理顺思路,再现重点,强化留痕。第四步,作业。作业的针对性及频次多少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五、说板书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取知识,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见的东西用听觉,如果某种东西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那就应当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它。所以,板书是说课必不可少的内容。要讲清板书类型,是纲目式、表解式还是图解式。六、说依据老师们说课时,大多让人感觉平铺直叙,好像账房先生报账,主要原因就是一般很少涉及理论。事实上,老师的很多做法都有理论支撑,只是缺乏进一步研究。有个学校九年级体育测试连续几年成绩非常好,学校介绍经验时讲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体育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组别进行训练密不可分。其分组办法为:按性别分,按身高分,按胖瘦分,按体质分,按韧性分。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可是,老师没有提升出理论依据,就显得层次低了些。七、说时间一是说出整节课的时间分配,让听者清楚了解是否合理。二是说课不同于讲课,控制自己的说课时间不宜太长,大约在10~15分钟之内完成。老师们千万注意,说课就是要讲清怎么教,为何练,理论依据是什么,切忌面面俱到,把说课变成教案的复述。同时又不能简单地只讲提纲,说不出缘由。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后记

2022-10-24

后记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本书中的许多章节内容源自编著者团队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管理实践,源自我们编撰的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以及各级经验交流、讲座、教育教学指导。在书稿搁笔的那一刻,我们内心有稍许轻松感。这是由于就本书而言,我们对其框架、内容和案例选取进行了数十次的精雕细琢,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就中小学生减负提质这项工作而言,我们为一线教师扛起这个任务提供了些许参考,并相信同仁能够刮骨疗伤,向这个顽瘴痼疾发起有效进攻。其实,我们撰写此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把我们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积累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凝于笔端,并汇聚成册与大家共勉,在教师层面为减负提质尽微薄之力,祈愿如所愿!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刘树武执笔,叶福元、郝进平、李灵芝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教育案例素材,也参与了组织与修改。杨景艳对全书进行了策划,刘小娟为本书作了封面设计。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和南方出版社对本书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限于我们的能力、水平,本书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批评指正。编著者2021年3月于天津市蓟州区